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原创10篇)

时间:2025-01-03 07:18:42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一):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仅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期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我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我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能够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此刻正值大年初二,就能够放弃回自我的安乐小家,强烈请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齐喝酒聚会,放弃一齐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我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母亲,和母亲说说话聊聊天,陪母亲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母亲休息时,自我还能够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小孩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此刻母亲躺床上休息了。我也能够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母亲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我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我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母亲家的天花板,自我和自我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我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境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我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二):

  这本周国平的散文集一向安静地放在抽屉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节奏,让我一向没有时间翻开它,期中监考后的小憩时光,拿起这本封面厚重肃穆的散文集,打开一个智者的心窗,我惊异地发觉 ,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温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个长者在跟我谈心,尤其这样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探寻的兴趣,“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快乐,二是优秀”。

  什么是快乐,走过人生几十载,越来越发觉,快乐其实在于自我内心的感觉,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平淡而安静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种快乐,偶尔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就会心怀感恩。和父母一齐吃饭聊天,看到他们衰老而慈爱的脸上溢出满足的笑容,和小孩一齐散步嬉戏,觉得自我的身心都年青了许多,多了童稚的欣喜。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为还有自我能挥洒的小小舞台。

  周末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能够睡到天然醒,能够安享一顿美美的早餐,那种满足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还有很多很多的点滴,很多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快乐源于感动!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快乐。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还有更多的阴霾,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并不是能够由自我一个人选择的,一个优秀的人会用善良和包容去应对和改变厄运,而一个懦弱和阴暗的人,只会屈服于命运,或者,躲避命运的磨折,常常,是否快乐还取决于你和什么样的人一齐生活,你选择了一个心胸豁达,善良正直,有坚定内心和职责感的人,你就选择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选择了噩梦,再回头看看周国平的那句话,优秀和快乐相辅相成,人生价值中的这两种品质是相通的,一个灵魂和思想都算不上优秀的人,无法去体会快乐的真正的滋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三):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此刻,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长大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我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我走过的昨日,“三省吾身”;思考自我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我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增高,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我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以往的经验,才能让自我逐渐摆脱昨日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日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一样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进取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当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一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一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一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必须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觉 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觉 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觉 它的价值。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四):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最终,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可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我。”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我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经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终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五):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此刻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境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比较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觉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景,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摘,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现已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觉 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快乐、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样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六):

  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我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觉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久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久泛于哲学。不能说他必须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可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觉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天然不天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久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惟独忘记了安静,那种思想上的安静,内心世界的安静。其实,这不是我们没有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不是我们没有本事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对自我精神家园的捍卫,放弃了对内心丰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许,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处吧。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觉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天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觉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回到了自我的天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天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一向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尔会说说话,唱唱歌,为自我走过的那一程,也为自我与众不一样的前行。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所说的,“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我走出来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确走在自我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七):

  书海浩翰,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中可见,古人对书可谓情有独钟。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知识会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离成功之路越来越近,你敢将会踏着稳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读书中长大起来的。因为书里有许多哲理来教育他们,使他们在长大中不迷失自我。

  有一次,我在无意料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怀。写的真是太好了,下头就让我和你一齐来分享我的读书这感吧!

  《周国平散文》散发出的浓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读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资见面的老友。说初次见面,因为我平生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称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证,我感到似曾相识,产生一种发觉 的喜悦。

  “寄至味于平淡”,苏东坡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国平先生的'散文读起来十分舒畅,他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要到达这种境界实非易事。在领略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国平先生步入了一种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再担心错过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平淡”的气息。

  除了精神函养,周国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讲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难了。而周国平先生却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始终奉行三个原则: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觉,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须坚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积词藻,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渐接近一种天然的文风;第三,仅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的鱼汤,这样既而冲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炼。正因为这样,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平淡”的魅力。

  透过“平淡”,我在书中感觉到了周国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哲学家的思考。旅行、等待、书籍、季节、家庭,“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能够用消遣和娱乐来移转自我的注意力。事业和梦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归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却早已将之看透,“上帝按照自我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我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兽,将渴望不配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肉体同时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当我们最终放身一切,为自我的宿命而叹息悲伤时,周先生却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问:“可怜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却笑:“我没有忘记。这又怎样样呢?生命的害怕单调甚至死亡,仅此就保证它不可战胜。

  我喜欢周先生的散文,因为他拥有最高的智慧,朋友们,你们必须要好好读书呀!书会伴你一生的。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八):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明白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明白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完美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摘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我(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摘,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我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我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必须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我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觉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天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我的感觉,而这应当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摘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可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现已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我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坚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小孩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觉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觉 。他用小孩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我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摘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摘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我的声音。下头就是他关于感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天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久坚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感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能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九):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摘,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欢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欢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应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应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欢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厌恶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奋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快乐,只要此刻付出自我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快乐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此刻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快乐的做法。人仅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能够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欢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欢乐也充盈在我们每一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欢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研究,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欢乐”就请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日,也要适当的研究欢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欢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欢乐本身不可是欢乐,并且具有生长的本事,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欢乐。什么叫做更多的欢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经过读书、艺术构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欢乐源泉。这种欢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十分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可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能够有把握地确定它是失败了。”我们能够构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一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能够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我的心,重要的是让自我愉快。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十):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欢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要领略读书的欢乐,必须摆脱功利的研究,有从容的心境。

  ——周国平

  很喜欢周国平的散文,记得,2017年7月,我在配音秀里找到一篇唯美的朗读素材,是周国平的散文《邂逅》,那清新淡雅的文字,空灵纯净的音乐,深深吸引了我。

  我深情地朗读着:“那年冬天,你围着绿色加长的围巾,站在雪花漫天的山谷。在我沉甸甸的记忆里,山谷里没有行人,没有声音,仅有雪和雪中的雪白……”

  这篇散文令我深受感染,回味无穷。从此,周国平的名称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想读读他的其它散文,但忙起来也就搁下了。

  近来,我从孙子阳阳的书橱里看到了一本插图珍藏版《周国平散文》,顿觉如获至宝,立刻拿来,抽空就读起来。

  我发觉 ,书中的散文,大部分与这篇《邂逅》的风格不太一样,《邂逅》写得感性唯美;而这些散文,则充满睿智和理性,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透射出一种思想的光芒。

  周国平是一位著名哲学家,被誉为“当代中国人的哲学启蒙教师”。书中的文字朴实、真诚,读起来令人感觉十分亲切。

  从他的文摘中,我们会懂得很多人生哲学,学会辩证深邃的思考,像《等的滋味》《人生寓言》《自我二重奏》《在沉默中应对》《在黑暗中并肩行走》《生命本来没有名称》《走在自我的路上》《与身外遭遇坚持距离》《和命运结伴而行》等等。

  从周国平的记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

  他在《丰富的安静》中写道:“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一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齐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他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外精神世界的宝藏。”

  他强调:“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这些让人醍醐灌顶的文字,可谓字字珠玑,读读受益终生!

  当今社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喧哗,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应学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安静下来,拥有一颗淡然的心,守护灵魂的一片净土,不让外界的热闹,去打扰内心的一份宁静,在宁静中思考,储蓄力气,丰富自我,踏踏实实过好属于自我的生活,体味生命的本真与欢乐。

  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有山海,静而无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周国平对如何写好散文,也有着精辟的见解,他在《平淡的境界》中写道:“散文怎样算好,想来想去,还是归于‘平淡’二字。”“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他指出:“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他说:“平淡不可是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他喜欢梁实秋的散文:感觉“读起来真是十分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说起来,我也很欣赏梁实秋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恬淡。大多是以平常话写平常事,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小事儿,却能写出悠长的意味;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洞悉世事,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另外,我觉得汪曾祺的文摘,应当也是平淡风格的典范。

  我很喜欢汪曾祺的文摘,阳阳有一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闲暇时,我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

  汪曾祺的作品多写小时候、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他在大街上看店铺——布店、酱园、染房、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手工作坊、卖石灰麻刀的铺子……在湖边看水、看船、看鱼鹰、看打鱼……在花园里爬树、摘花、捕鸟、捉虫子……

  他把这些好玩的事儿信手拈来,在天然平淡的描述中,表现出生活的情趣。

  有人说:汪曾祺的文摘“初读似水,再读似酒”;似水一样清淡,似酒一样醇香。

  周国平认为:“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我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普通,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我的,他舍不得丢弃。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他举例说:“有一年我到云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心中异常宁静。这景色和这感觉千古如斯,毫不独特,却很好。那时就想,刻意求独特,其实也是文人的做作。”

  我觉得,周国平关于如何写好散文的见解,对我们写文摘很有指导意义,值得仔细体会玩味。同时,我们也要多读一些文学经典,丰富自我的文学底蕴,领悟写作的精髓,潜心修炼,厚积薄发。

相关推荐
  • 优秀散文

    优秀散文(一): 每当我看完文摘最终一个字时,心中没有读林清玄的随心,也没有读张晓风的意犹未尽,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让那些天然地文字中悠长的意蕴,如浓墨一般渲...

  •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一): 你的目光还未触及,你的心却早已抵达。题记 翻开书页,轻嗅墨香,灵魂与灵魂开始交流、碰撞。阅读阅读,重在阅字。阅,不仅仅是目光轻扫,而是心灵的对话。...

  • 优美散文摘抄

    优美散文摘抄(一): 月光照进记忆里 在故乡重重叠叠的夜色里自我轻而易举就跌进了回忆里,一道弯也没有拐就触摸到了往日的完美。你是不是在猜想,此刻我端着一杯闲茶,或是...

  •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一): 水,比平日凉了许多,手浸在里面会有点激灵。是不是感觉出了错?我问了旁边的朋友,她回答也如我所感觉,所以,我觉得秋天应当是从水中来的。 窗外的树叶渐...

  • 散文诗歌

    散文诗歌(一): 《倾听》 蛙鸣似清莹莹的雨点 从幽蓝的夜色深处 亮亮地走来 轻盈地飞升 一滴露珠展开一个晶莹的夏季 禾苗拨节的声音如痴如醉 似酒醉了耳膜和记忆 就有黄灿灿的...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一): 初夏的浅夜,放下了白日里的闷热和繁忙,微风习习,竟有些渐渐凉意。一个人沿着坡路缓缓而行,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应当也很少有人行走,晚上显得更加寂静...

  • 爱情散文

    爱情散文(一): 几回迢迢而来的寻找,为你,洒尽西楼,愁步喧嚣。 几度岁月磨合的沧桑,为你,柔肠寸断,一世情长。 曾几何时想做你身边的王子,温文尔雅,气宇轩昂为你歌舞...

  •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一): 春去冬来,有多少个美丽好的迹象在茫茫的点燃,那些青春的时光不时会匆匆离去。我们在那里歌唱也在那里哭泣,伴随那逝去的回忆录,飘散在令人怀念的角落;在...

Copyright © 2014-2024 www.deip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得培资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5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