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一):
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论语》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即使今日,它的印象里还不小,因为《论语》的条条框框早就渗进了我们祖先的骨髓之中。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资料,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我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样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样温古,怎样知新啊?什么叫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都是明白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认识,这个解释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我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当然我是迷迷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便从感情上有点小厌恶孔子和《论语》了。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并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资料,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
等到了高中,最终有机遇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缘故,读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学期,相对于高中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资料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一样,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一样的说法。《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那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教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教师,并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教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教师落寞的时候去给教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教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教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教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证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厌恶我吧。今日我们是能够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日谁还敢去说
自我的教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教师为了证明自我的清白对着一个自我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肯定会,作秀嘛。
总之《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经验而避开的地方,因本事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
论语读书笔记(二):
暑假期间,我和父亲母亲一齐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明白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明白吗?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这就关于明白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我不懂的问题说“不明白”,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明白自我一无所知。”从那里也能够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并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我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须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觉 ,怎样能不告知母亲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母亲面前,把我的发觉 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觉 后,母亲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我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长大。
论语读书笔记(三):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日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觉。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欢乐吗别人不了解自我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觉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激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明白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并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必须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终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必须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四):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头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现已心仪很久了,还是母亲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欢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觉 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觉 ;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请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五):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期望自我的女儿能欢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我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构成自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所以,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期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齐读时才发觉 ,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先都能够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期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小孩们的请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小孩,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本事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书笔记(六):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境。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论语读书笔记(七):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我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期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八):
仲尼停息在两千年前的风波里,他的思想却成了长明灯。一灯既明,便是期望。万人垒土,即成河山。——题记
记录过往的书第存留至今的有许多,而让人如品尝般的细细品尝的佳作却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战国数千年的今日,打开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与孔圣人来了场跨世纪谈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下高远的志向,在这六艺讷以仁德之心去实现。初读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可是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学浅无法触及。而这其中所蕴念的人道则是教会我们为处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间要以君子的品行为准则,要以宽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数语蕴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学问。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运用最恰当的是和,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成为礼仪之邦,可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孔子认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违礼乐,我同意。可是在我看来礼乐在现代社会更像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法,触犯了这条法律的红线便超越了规则,这时你便会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礼乐就像是新时代的法律,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利,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九):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日。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终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终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貌。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此刻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可是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我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议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样学就怎样学吧。
学的怎样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我了。反正现已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教师我怕谁”
之后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样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样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我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奋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论语读书笔记(十):
感激学校开了读经典这门课程,我们语文谢教师带领着我们早晚吟诵。在幼儿园的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对古文化很好奇,虽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可是谢教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慢慢就能体会书本中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教师告诉我们,《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核心著作,记载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可是从读经典这几个月以来,加大了识字量,拓宽了知识面,增高了朗诵本事,对学习尤其是学习语文助力不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仅有认真读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书中篇篇经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节我最喜欢,意思是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撒谎,学习认真,温习功课,不辜负父母教师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时刻提醒自我,约束自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做好这些,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性情。当然这些很多是教师和父母讲给我听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说的那样请求自我更加奋力的读好经典,不断增高自我。
论语读书笔记(十一):
每个国家都有自我的国学,都有自我的文化,这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民族的、国家的,同样也是人类的、世界的。
国人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去学习国学。
提起国学,不能不谈《论语》,而要谈《论语》,又怎能不谈孔子——这位我国历史上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从第一次接触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得知了他的“礼教”与“仁政”。孔子创立的私家设教授徒事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前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其中不少的零点知灼见直到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话:“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我觉得这句话很恰当。
我想,四处游说的孔子没有想到,他创始的儒家学说,能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在今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不仅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并且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它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不以穿着、打扮、享受为目标,而是进取主动地用知识来武装自我的头脑,使自我不成为脑子贫穷的人。又如,在为人处事上,我学会了“与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愠”的进取人生态度,使自我成为大家欢迎的人。
同时,我对儒家思想中“为人道德修养”兴趣最大,感触最多。孔子认为,作为人,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隐侧之心”,“闫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则有之。“儒学”注重为人须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爱。仁爱之人必会与人为善。对此,我极为认同。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的相当重,认为有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也”……无一不蕴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又无一不体现出,儒家思想请求注重道德修养的理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觉得其根源还是告诫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足够注重自道德修养。
每当我读《论语》,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深,这也让我懂得了国学。懂得了它的美丽与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应用它们为自我照亮前进的道路。在08年,万众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了,国人期盼的开幕式面纱被掀起。顿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论语》、古筝、太极、京剧、山水、文房等等,国学之多,门类之广,真可谓是文化艺术的熏陶之作。各国的运动员、记者、政要、观光客人齐聚北京,参与盛会,全球亿万观众从电视收看直播。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华几千年礼貌,在适合的情景里,有古代文士齐声吟唱《论语》开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引用于奥运开幕式,意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国籍,来者就是客,并且是上客,体现了中国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礼。其心赤丹,令人叹服,故场面宏大,高朋满座,喜笑颜开,共贺盛事。
其实与国学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真让我确切地讲出其含义,就有点茫然不知从何讲起,也许是它包含的资料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是我悟性太差,始终难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奥。
这或许就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它是我们礼貌古国的瑰宝,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蕴涵着真理的艺术品。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珍惜它,深刻学习它,时时用它来警戒我们自我,如果不这样,那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古代先贤的这番苦心呢这样才不愧为泱泱五千看历史古国的炎黄子孙!
论语读书笔记(十二):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并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齐,其中必定有我的的教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奋力克制自我。”“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明白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能够当教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研究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悲痛;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研究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当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父亲母亲呢我们此刻还小,父亲母亲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父亲母亲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可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可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明白: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觉不到的爱!
论语读书笔记(十三):
自从200X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议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资料,可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资料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能够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贴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齐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齐,给我们供给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可是,经过前应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觉 两千多年的传承现已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能够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异常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天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可是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教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欢乐吗?不明白你欢乐不欢乐,反正我不欢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之后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欢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终你不烦我都烦了,这欢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欢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可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觉 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本事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一样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头。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能够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
一种挑战。可是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能够很快地翻阅不一样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景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景。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仅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终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之后的人们不加思索的理解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当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找一找“时”字出此刻《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当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欢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
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我人生中的欢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齐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欢乐的关系,并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欢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此刻《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欢乐人生。孔子不仅仅要阐述欢乐人生的主题,并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先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欢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欢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能够把握的,而时机不仅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觉 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仅有具备必须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含孔子自我都是学而知之者。所以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欢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欢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能够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必须志同道合,不必须能够交流思想,所以“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必须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仅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能够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消息,通讯发达的今日,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齐,没有了创造不一样领悟的各自不一样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终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齐,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欢乐带来影响。所以,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欢乐之间也
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欢乐是交流的欢乐,是人与人互动的欢乐,是欢乐社会。所以,出此刻《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分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那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
子,让我们立刻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所以,“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十分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确定。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能够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可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可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现已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此刻《论语》第十章最终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议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终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我们能够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终出现了与上述资料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此刻那里,有什么意义。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齐,作了个仪式。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资料就很奇怪,不明白它要说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齐。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资料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资料的风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并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齐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那里,或是根本不应当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那里。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本事和智慧。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样说的:
野鸡站在山岗上头,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头,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藉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要站得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
南怀瑾先生在试图赋予这段话一些思想意义,但还是没有处理这段话与第十章其他言论毫不相干的问题,况且将“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释成“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也有些牵强。而子路的反应想象上去还是有些怪异。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段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此刻,我们假设《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议论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论述结束的时候,应当出现的是这一章的结论,结论与论述过程在形式上的不统一是很常见的。于是,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第十章的资料。正象前面讲的,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几乎看不到“子曰”。这一章中的资料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从穿衣到吃饭,从走路到睡觉,从上班到休闲,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卧,别人送礼应如何回应,遇到了紧急情景如何处理等等,事件具体并且琐碎。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这样的语句就出此刻第十章。这与《论语》其他章节中那些谈天论地,谈古论今的言论完全不一样,就像是孔子在谆谆教导着一群学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为规范的课程。于是,我们就找到答案了:这完全是一组关于人在社会中交流时所需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果我们用这第十章的资料和现今国际流行的素质教育(Liber-Arch)作比较的话,会发觉 许多相似之处。如果第十章的资料是素质教育的课程,那么在第十章结尾出现的这段话就应当是毕业典礼了。飞鸟寓意的是即将毕业的年轻人,盘旋了一阵就
落下集中,教师孔子发表讲话:“准备好了的年轻人,学业现已完成,以后就要看你们如何把握时机了!”那里的“时”当然是“学而时习之”的“时”。然后教师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齐行礼,以表祝福、勉励之意。关键的是这个“三嗅”作何解释,我查了《辞源》,没有找到“三嗅”,却找到了“三揖”,《辞源》上说“三揖”是古时候的一种拱手礼,据此,我推测,“三嗅”也是这样的拱手礼。于是,我对着镜子试了一下,发觉 作拱手礼时,双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当然,你也能够双手抱拳举得高一些,甚至高过头顶,然而,你立刻能够感觉到,不一样的高度能够表示不一样的含义。而举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礼恰恰反映的是送别的祝福和勉励。最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飞鸟来寓意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搞得之后的人胡乱猜测。前不久,同《与霍金对话——中国天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对“学而时习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对其中“时”字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个佐证:“‘时习’贴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时而飞”。而这个待时而飞用在那里,用于解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也十分适宜。原先孔子和子路所行的这个“三嗅”之礼,不仅仅包含了对踌躇满志的学子的祝福和勉励
,还包含了对待时而飞的青春的礼赞!
经过这样基于《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假设的分析,我们很好地处理了第十章最终一段话与全篇的关系。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副产品。社会上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缛节,限制了人的活力与创造,而大家所认为的那些繁文缛节基本都出于第十章。此刻,我们明白了,这个第十章,原先是一组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如何使用那里学到的行为规范,就要看每个人在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了。就像是武功,师傅教的是死招,临战操练的是活用。
《论语》的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段话看上去并不难解,原本以为能够一带而过的,没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却引发了一连串复杂的思考活动。先看一看对这句话目前流行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乍一看,这解释得很合理,没有什么能够深纠的地方。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将译文和原文对照一下,就会发觉 ,这个别扭的地方是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了,如果是“有何难”的意思难道孔子不会使用“难”字吗?显然不是,《论语》中曾多次出现“难”字。翻一翻众多的版本,几乎众口一词都是这样解释的,再翻看《论语集注》,发觉 这样的解释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难也”。
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朱熹的解释,但我还是感觉不太对。首先,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或“不难”,用口语的话讲,就是有点儿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这样的语气不太像孔子的风格。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头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好象没说清楚,没有说明礼让治国如何不难。而“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解释,那么这段话所能带给我们的消息十分少,仅有“应当以礼让治国”这样一个消息,如此一来,在惜字如金的《论语》里就应当写成:子曰:“以礼让为国。”不仅仅如此,“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从逻辑上讲也有缺陷,它为什么不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让何?”怎样才能解开这一系列的疑问呢?看来“何有”是个突破口。如果我们先不管前后文,就说这个“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论语》学习《论语》的方法,我们在《论语》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七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九章。
从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现的“何有”来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连朱熹也在这两处将“何有”解释成“哪有”的意思。此刻将这样的解释带回到我们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先不管这段话的意思,上头的解释从逻辑上讲除了“如礼何”翻译不出来,其他三段是说得通的。于是,我们需要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一下“如礼何”怎样解释。当然,将“如礼何”解释成“要礼有何用”是不能带入我们刚刚做的那个句子里的,况且这样的解释似乎也不太正确。如果我们将“如礼何”之中的礼字去掉,就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词:“如何”。看上去孔子的这段话是一个商量的口气,是提了一个提议。好象问题出在对“如”字的解释上,但这并不难,只要查一查《新华词典》,“如”字的第一种解释是:依照、顺从。好了,我们将这样的解释带入:“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依照礼怎样样?”这实在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难道孔子认为不能以礼让治国吗?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与我们的体验是否相符。
论语读书笔记(十四):
我读了《论语》后,感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和蔼的注视着我,牵引着我。使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们传授学问。孔子是位贤人,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丝不苟的言笑循规滔距,并且一开口是:“君、臣、父、子。”一笔口试:“仁、义、礼、忠恕、孝悌”之类的.“圣贤教师”。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天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崇高和纯洁的一面,他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
孔子在三十岁时,曾带领弟子去周游鲁国,他实施他的“仁、义、礼、忠、孝”来教导鲁国之臣民,可是鲁国的鲁庄公整天沉淀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带着失望离开了鲁国。孔子说:“为正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月。”我能感觉到,孔子当时那种失落而悲伤的心境和他那一腔热血具有远大抱负的梦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那种感觉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要苦上百倍。可是,孔子却从来不会呵斥一个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人人皆知的圣贤之士。
孔子的忠、孝、礼、义体此刻孔子的言行举止之上。相传孔子为了认识父母的坟墓,而把他们的坟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就体现了他授与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为两千年前的“圣贤仙师”教会了我“仁、义、礼、忠、孝。”齐全,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我将永久铭记先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库,带给人类的财富。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都用“仁者爱人”来热爱人民。孔子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久铭记。
论语读书笔记(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夸子贡罕见的段落。孔子对弟子的态度精准,知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通常理解为顺,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的是礼。孝要立一个标准,不能以最高的标准为标准,不能轻易把人归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于风俗教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化妆的时候后于素(素为原本的好的质地))”曰:“礼后乎?”(若礼为后,则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与子夏都是文过于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十分明确的区分了一和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到达了无比的确信。孔子一生的原则可是是忠和恕。尽己与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论语中,忠恕则是道。一以贯之的贯字上。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孔子给的少,说明不该给)请益(多给点吧)。曰:“与之庾。”(孔子并不是在乎这个数量)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到)齐也,乘肥马,衣轻裘。(那里面的肥和轻不能少)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程子的解)。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有常职,所以有常禄),辞(推辞)。子曰:“毋!(不要)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能够给你的邻里乡党)”。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真正对人生有独到见解的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临大事而有畏惧之心,凡是能承担的就是轻易不答应事情的人),好谋而成者也(善于思考,有谋略、有决断,好谋而成的反面是多谋少决)。”
又是夸颜回。有人用我们,我们就能有所成就。没有就将自我的.精力收藏起来,安心于平常生活。战争的事情,孔子是教的,可是不喜欢弟子动则提战争,如子路。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一生最艰难的时间就是在陈蔡。子曰:“衣敝緼袍(穿着破旧的袍子),与衣狐貉者立(与衣着最华贵的人而没有任何耻),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本意为即无害人之心也无求人之意,真正关注内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夸子路引了诗经的话,儒家引经典很多是断章取义的话)?’”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发了个表情”,于是大家就不说话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读书笔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之则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精神生活的焕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为什么对子路呵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读书笔记(十六):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每个人都能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读到自我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深思明辨。读《论语》,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同他们畅谈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论语》中直接了当的阐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一样。孔子在对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的品质有着自我的见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义小人于利,他从人的追求以及对待事物的.不一样态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怀惠”和“小人比而不周”并不是说喜欢和擅长与人交际就是小人,而是说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关乎财富和利益。这也论证了当下的中国将法治放在第一位,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切事物,体现了《论语》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
论语读书笔记(十七):
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此刻正学《论语》。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欢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每一天放学回家,母亲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母亲生气。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资料,我羞愧万分。心想:我必须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每一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两周之后,我的学习果然有了些变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吧!
那天,教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今日考试。”虽然同学们复习过了,可还是十分紧张。仅有我感到浑身简便。因为我将那部分资料已熟记在心。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最终尝到了温习功课的甜头。
还有一次,下课之后,同学们在玩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原先同学们再一齐玩抢答题这个游戏。一个同学负责翻书找题,我们其他人抢答。我连续答对了好几道题。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温习功课真好!
孔子写的《论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今后,我还要深入地去学习。按照那上头的请求奋力去做。
论语读书笔记(十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的感悟:
这段话,是文与质交织结合的意义;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品行和行为的极大影响所在。
我觉得,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思想,一个是礼乐之仪,落落大方,行为得体;一个是仁义之师,心中坦荡,心有对向。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过分追求内心的满足,丢了礼节,只会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感;过分拘于礼数,装腔作势,实则空心一颗,披着一层虚伪面皮,令人生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心”和无“心”的人也会经常存在。有心者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却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无心者表面平静,对旁人尽是迎合、恭维,暗地里却处处机关算计……我们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文与质的多少,但我们,必须不要变成上头所说的那样。
我很害怕变成那样。文与质,外表与内含,绝不像鱼或熊掌,不可兼得。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而不是不一样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轻重,文质的世界却害怕偏执。仅有当文与质平衡的时候,你才做到“然后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十九):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感触最深的,那就是中国古典著作—《论语》。
《论语》刚开始看,不那么容易懂,只能依靠旁边的著解翻译着读,最终,也就习惯了“之乎者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是最终编写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鲁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对任何人都以仁义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反映学习态度的',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的选择。同样,我们上课时不也应当这样吗?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刻问教师搞懂,学习成绩才能名列前茅。读了这本书,像是得到了很多知识道理一样。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能够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觉 身边许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读一读,看一看。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
寒假期间,陈教师陪我们一齐读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叫做外汇。曾子说:“我每一天都在审视自我,我怎样能对别人不忠呢”我怎样能对朋友不忠呢?我怎样能对朋友不忠呢”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我好几次:我是不是在为别人做最好的事?你对你的朋友诚实吗?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习?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我今日上并没有真正做好这些事情。早晨,母亲让我帮姐姐拿一双袜子,我立刻就去,我和妹妹感激我,之后我听到的是很开心;中午回家给客人,并有一个小孩是有点像我写的女孩,我真诚地邀请我和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脏想到那里玩高兴;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没有复习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教师觉得这么难教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在学习上抛出的背后一面,永久不明白,“审阅老”的话,我想坚持刷我学到的知识,我它会越来越好!
学会每一天反省自我,我们国家才能明白学生自我在哪一个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继续教育坚持,哪些问题方面没做好,就要开始不断完善改善。我期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能够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具有优秀!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一):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觉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终只会害了自我。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教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我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我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二):
读了论语的《韶》与《武》,这是孔子对不一样时代两首曲子的评价。他认为《韶》曲调美资料也很好,《武》曲调很美但资料差了些。
《韶》是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十分向往那个时代,因为舜是一个宽宏很多,勤恳奋发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问题一齐处理,自我以身作则,把各种事情办理的井井有条,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谐平稳,比尧时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孔子不太喜欢那个年代。虽然周武王很伟大,但他一向在组织军队讨伐纣王,社会上兵荒马乱,屋子房子烧了,粮食没得吃了,亲人们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乱成一片。百姓们生活在不安全中。
此刻,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桥梁、房屋被炸毁了,死了很多无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桥洞下头,有的逃到其他国家成了难民,还有的只能拿起枪去参加战争……我们的祖国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才有此刻的和平生活,我们能够住在高楼大厦里,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宽阔的教室,每一天能够开开心心上学,与家人在一齐不用分开。
我多么期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点韶,少一些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让生活过得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三):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必须被我们所理解。但它在我们看来,却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以往有这样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篡《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们不及的.聪慧,以及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在此刻,现已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名称。
他名为孔子,它叫《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觉 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增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欢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我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所以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我,而不是不顾自我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团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普通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长大,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普通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礼貌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教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五):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揣摩此句哲言的含义,不难得出,对于古典文化经典的弘扬与传播者而言,不仅仅要对古典文化经典有深入研读,更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出经典的性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应当进取调动身边的人去了解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全民知古论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国古代经典继续延续传承,不断发展。让崇洋媚外成为过去,让爱古通今成为风尚。将这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哲学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学生应有的职责,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
我们应当将这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能让如此辉煌神圣的中华文化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互联网技能如此先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已很难放下手机去拿起纸质书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经典。当今大学生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灵巧地运用网络技能让国人对中华古代文化经典重拾兴趣,进取运用互联网技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以崭新的面孔出此刻国人眼前。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六):
那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经过不断学习修养所到达的结果,从中我们学习到,学习、修养从来不是只止于学生时代,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每一阶段都更需要有不断学习的'加持,把学习作为自我终生的事业,方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孔子博学多识,不仅仅对学习有着独到的理解,并且对教育也有这独特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这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孔子认为每一个小孩天赋不一样个性差异不一样,天然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
诚然如此,每个小孩天生感兴趣的事物不一样,家长应善于发觉 小孩感兴趣、有天分的事物并进行培养,而非随波逐流,将各种兴趣班强加给小孩,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阅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亦能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都明白孔子肯定交友之乐,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进取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所以,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七):
今日,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教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请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研究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可是浓烟很多。之后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可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仅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明白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异常是在学习上奋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八):
“闭上眼用自我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我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我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终那个,正在长大。《论语》就如我长大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学校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我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终,我一向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我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我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读书笔记(二十九):
一则童话犹如一幅画卷,赏心悦目;一个故事犹如一汪清泉,澄净人心;一本好书柔如一阵清风,放飞思绪;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传弟子编嗊二成,是一本为语录体的书。还有许多的名词出自那里。比如说:温故而知新、欲速则不达、文质彬彬等……
读完这本书,我领会到了许多小人和君子之间的差别,书中写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还有许多关于仁的道理: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不能够长处乐。仁者见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还告诉我们许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还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的道理: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还要继续奋力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这本书十分棒,也期望朋友们也读一读这一本精彩、充满知识的书,多从书中继续点知识的营养。增高自我,完善自我。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
《论语》是我的经典启蒙教师,在生活中她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幼儿园的诵读课上,漂亮的刘教师带领我们每一天进行晨读,我此刻都能熟练地背诵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在一齐的时候,其他两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会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个强的,我们应当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我改正自我的缺点。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更要增高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能够为师,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我进入了小学,虽然认识的字要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但我从不骄傲,反而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学习关系,我学习起来劲头更足了。
教师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此刻年纪还小,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论语》中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却是我们小学生应当做的。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一):
说到孔子,大家都会想到《论语》吧,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论语》中的第2篇的第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孝”最重要是在内心,发自内心的“孝”才是最真实的。
我以往听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的儿子很孝顺,经常回到家里带母亲去外面吃大鱼大肉。可是那位母亲却很担忧,她找来邻居问:“我感觉不到我儿子的心意……他会不会……是要害我啊……”可是邻居笑嘻嘻地说:“怎样可能?你儿子那么孝顺!”过了几天母亲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她被推倒在楼梯口受了重伤,而他的儿子只是为了钱……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是真心,是感觉得出来的,这些是用花言巧语骗不了的。
如果是为了利益或者是其他东西去装“孝顺”的话,那么你的心现已坏死了。
身在异乡,父母不在身边,有空时打一个电话问候问候,就是莫大的孝顺了!
如果父母在身边,那么绝不能将工作时、学习时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回家后,好陪父母聊聊天,就是莫大的孝顺了!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去珍惜,好好陪伴父母吧,到时候后悔可来不及……
回忆起之前,是欢乐的回忆多?还是悲伤的回忆多?把过去的悲伤和烦恼都抛弃吧,用“真”心对待父母,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啊!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二):
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与心得,下头我就来谈谈《论语》带给我的心得。
《论语》中记载的很多资料都与学习有关。这对不乐于学习的我来说供给了前进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样。我正处于“好之者”与“乐之者”之间。我虽有兴趣,但不够浓厚。我需要仔细地挖掘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中得到百草园般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之者”。
《论语》还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学思结合。光只爱好学习可不行,那样只是擅长考试。我们还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会学习很重要。学会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这些都是《论语》教给我做人的知识。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为回到中国娶了与自我年龄相差悬殊的妻子被国人诋毁。他不生气也不反驳,以自我的行动更改了国人对他的看法。这才是一个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让我明白如何学习与做人,我要按照经典持续做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三):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异常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我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之后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教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我,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我,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我,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坚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我的言行举止,贴合礼的请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四):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论语》这本书,看完后,我有许多感想,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是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讲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一些对人有用的话。如:关于如何做人,君子的人品和性格,如何学习,如何治国,对弟子的教育……总共分为二十篇。有学而篇,为政篇,卫灵公篇,子罕篇,先进篇……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想。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信誉,否则没人会信任你,你什么都做不了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列子。我父亲的朋友陈一则一点都不守信,如果你叫他帮你做什么事,他很快就会答应,可是过了三天,他肯定什么事都不会帮你做。所以长大后,没有人信任他,他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终身难忘。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五):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样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样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六):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请您和我一齐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
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样了,你能把我怎样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那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期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当向你学习。”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细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我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可是我也不会放弃,我们此刻主要是把自我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七):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被称为圣人,不仅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觉 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资料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资料比较少,可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他周游列国推行自我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我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能重新认识孔子,也是我读《论语》一大意外收获。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八):
寒假中,我在父亲的请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资料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经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十分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经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奋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书笔记(三十九):
我国是世界礼貌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异常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异常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母亲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明白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十分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齐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一样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此刻我明白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仅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德,没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优秀,也是无用的。”这是我读完了《论语》之后懂得的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名言警句合集,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使我感觉到了小人与君子的天壤之别,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与法制,而小人眼里仅有自我的利益,君子都是顾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顾自我小利得失,这也是高尚与低俗的区别。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异常深,“君子不器”虽然这句话十分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点:不像器具一样,仅有一方面的用处,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国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细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君子那样的品行呢?我有时候犯了错,会把职责推卸给别人,有时候作业没写完,会向教师隐瞒,这都是小人之行。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舍小人之俗,习君子之德,做一个新时代的“真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一):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日,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此刻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我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教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此刻这句话用于表扬。可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明白听信,必须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终我期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二):
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理解教育,并创办了私学。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一样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本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仅有遵循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面不患乎?与朋友交而本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教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竭力,按时上课不迟到,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进取发言,不和旁边的同学们说话,回家写作业要认真,写字要工整,上操要认真,动作要规范,在学校要遵守规矩,教师分配的各项任务尽力去完成。
和朋友往来方面,广交朋友,关心朋友,团结朋友,重要的是诚实地对待不要欺骗朋友,发觉 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朋友之间要相互鼓励。
教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每一天要复习,回家写完作业后要复习教师上课讲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及时要问教师,以前学过的知识也要复习,难的'题要多做几遍。
我们每一天要上头的三点总结自我的所作所为,不管什么事情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同朋友往来以诚相待,所学到的知识经常要复习。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四):
寒假的时候,陈教师陪着我们一齐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欢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每一天要多次反省自我: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教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我今日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早晨,母亲让我帮助给妹妹取一双袜子,我立马就去拿了,妹妹还感谢了我,我听了以后心里很开心;中午家里来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我真诚的邀请她和我一齐玩我心爱的玩具,想到那里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一天的常规作业,却没有温习学过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想想教师那么辛苦的教我们知识,我们却总是一边学一边丢到脑后,从来不明白“温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坚持温习我学过的知识,那样我才会越来越棒!
学会每一天反省自我,我们才能明白自我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继续坚持,哪些方面没做好,就要不断改善。我期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能够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优秀!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五):
从3年级开始,我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刚开始听到沈教师说我们要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大家都懊丧地叹了口气,很是烦恼。因为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多读一部经典就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呀!同学们对《论语》的第一个态度十分明显,那就是一个字:烦!我们读了半年《论语》之后,对它的态度来了个90度大转弯。因为我们发觉 《论语》这本书真的十分好,它当中有许多有关做人的.忠告,一个人只要多读就会十分聪明,也很会做人。也难怪古人以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同学们也十分愿意读这本《论语》,可是还是有人对《论语》很烦。之后,我遇到了孙教师,孙教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款论语书,这本论语书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十分大,并且它还不会框死人的思想,因为它是没有注释的。当然,这种论语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买了一本,然后惊异地发觉 学起《论语》来十分简便。
我最终找到读书真经了,原先是这么简单:口念、心记、耳听。可是我觉得“读书真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啊!此刻我在读五年级,才做到了“读书真经”中的请求,真是不容易啊!你们也来读读这本《论语》,好吗?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六):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期望。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
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必须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一天都要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我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一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必须会越来越棒!
让我们一齐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七):
今日上国学课,叶教师向我们讲解了《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完后,叶教师提了个问题:“你们的行为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经历。
记得有一次,准备去学围棋前,我才想起围棋作业还没做,于是我不敢去上课,最终在父亲母亲的鼓励下,我还是去了。围棋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觉 我没交,对我说:“你的作业呢?”我轻声说:“作业全都会做,但作业本忘记带来了。”“你会做?那就给大家做一遍。”教师一边说,一边在大棋盘上把第一道题摆了出来。我立刻说:“这道题我在家里没有做出来。”这时候,我十分紧张,心想:该怎样办呢?千万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题。“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教师的话音刚落,现已在棋盘上把第二道题摆了出来。结果,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怎样做。这时,教师摸着我的头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随后,就把家庭作业的题仔仔细细给我讲了一遍。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说假话了,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八):
以前经常读《论语》,也会陪小孩背《论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看过《论语》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常见的经典句段不仅仅会背,还知其意,有的还能指点生活、学习。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使其指导我的教学生活!今日读了一篇文摘《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顿开: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读书还要从不一样的视角去审视它、去挖掘它,仅有这样才会受益匪浅。
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与不一样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贬并举激励弟子进取向上(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论语》里举不胜举,要明白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可见其中的教育场景必须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教师的教学艺术的高妙;可见孔子的教学场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十分之博大,作为师者应当重拾《论语》,研读它,去寻找那精彩的教学场景,以指导自我的教育工作,使自我的教育充满智慧。
论语读书笔记(四十九):
这次假期,母亲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欢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必须是好人,而好人必须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我每一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我。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十分羞愧,现已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能够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母亲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母亲学的,做做样貌。其实此刻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我了。从今日开始,我必须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我了。学习是给自我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进取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可是却在字里行间现已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可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我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气。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进取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进取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奋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天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有职责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要学会取长补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告诉我们品德好就必须会有朋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非动”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事要贴合礼的标准……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句名言,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孔子在《学而第一》中说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的人生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去温故旧的知识,就会感到欢乐;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欢乐的事;别人不了解自我也不感到生气,这就是一个君子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获得欢乐: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不要有畏惧的心理,能够联系现已学过的知识来处理新的难题。就像解答奥数题,总是从最简单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当你解开难题的时候,欢乐的心境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这时学习不也变得欢乐了吗?
我们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把每一件事都当成欢乐的事去做,那么你就会拥有一个欢乐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我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我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我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必须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必须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天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长大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必须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必须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此刻想起,不仅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我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我对别人的承诺必须要到达,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景,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景,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三):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语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光读书不思考,你体会不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读书,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读书,你必须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就像我们进食一样,如果只尝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如果只细细品味,而不尝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会尝到它的精华。两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反问自我是否有像那种人的行为。有时候,我考试成绩不是十分优秀,可是自我感觉很好,因为还有好多同学的考试成绩比我差。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的想法是会让自我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出的经典道理,世人都应当遵守。《论语》的资料十分深奥,我一时还理解可是来,在以后的长大过程中,我要慢慢地体会它的精华。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四):
孔子说过好多的名言有关于友谊的,时间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贵的的东西他最普通可又珍贵,我们要获得它这样就能够让自我变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学家爱迪生说的: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我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明白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十分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日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伟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五):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此刻,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欢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能够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六):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教师以温、良、恭、俭、让明白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教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明白,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觉 ,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必须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可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遇;一个人没有干坏事,可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并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之后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人,并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七):
近日公司组织员工学习论语,之前读的时候没有领略到论语的博大精深、经过这次深入阅读与了解,才真正意识到里面所讲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有关。
在我读过的书中,我觉得《论语》是我读过最有含义,最有蕴含的一本书。这本书教给我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有力气的的,因为,它教会我了很多人生道理、让我们懂得感恩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怎样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一则让我明白了要以学习兴趣爱好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孔子在河边感叹到:”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么都能够用金钱买到,但唯独时间不能够,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逢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这一则中我明白了,在三个人当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教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学习他好的一面,同时,意识到自我不完美的一面,去完善自我、能够让自我更有正能量、进取地去应对身边所发生的!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要怎样,同时他也突出了学习之乐。这句话既能给全书奠定基础,也正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助力,经过学而时习,就能够使自我的德业并进,日臻佳境,这天然是让一个读书人而高兴的事情。老子以往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闻道。”以老子的话来证明论语的'观点,真是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就是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发觉 新知识,找到新问题,就能够做教师了。由此可见孔子对“温习”一词的看重。知识是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并不是凭空虚造,必须经过“温习”的途径才能到达“知新”的目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推陈出新。其实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竟奇斗异的新,只是一种时髦,并不是真的新!可见《论语》对后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经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学习、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一部对任何人都有用的好书!
论语读书笔记(五十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论语》,小时候我虽然背的朗朗上口,可是当时的我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读国学课程,我们这么小的小孩学这些有用吗?慢慢地就明白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为什么我们所归属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它为什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它到底有些什么样辉煌的思想文化艺术在经过我们的血脉传承?
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父亲母亲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父母经常教导我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能够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小孩。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有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齐,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我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天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必须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
《论语》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的完美描绘,又有做人的知识和道德,这些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书中还有释文和故事,就像在读现代的故事书,资料丰富多彩,绘画美丽动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适合它资料的主题,只要你看完了这篇资料你就必须能懂得这个主题的意思。故事中还有一些好用的好词好句,还有许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庄子、周处等许多人物。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孔子拜师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古代远近闻名的教师的情景。顿时,之前我怀疑孔子不是一位教师的'念头在心里打消了。
读完《论语》这本书,我明白人要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奥秘,不要因为小时候的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就像书里面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读,认真去看,仔细写好,就能把书读好。
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提升了我的写作本事,使我终生受益。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一):
《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觉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资料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比较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
《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样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怎样做才算是孝敬父母。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
“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习《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二):
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此刻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能够了。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我的父母。
可如今,许多老人病死街头,无人理睬;被弃于养老院中,孤独终老;被迫以捡垃圾为生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就是孝顺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哪里去了呢
我认为,一种从心底里真正孝顺的表现;它不是法律硬要请求的职责,而是每个人从心底里就明白的该负的职责!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三):
论语是儒家大师孔子的弟子编写的。
论语里面编写的是孔子说的话以及弟子听说的孔子说的'话。
论语分为二十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治长、雍也、述而、太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论语中我记忆最深的是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按时温习,这不是好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我,可自我并不生气,这难道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我记忆深的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其乎。意思是:我每一天三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了?与朋友交往守信了吗?每一天是否复习了?
读完论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少年阶段正是我们读古代经典的好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当把前人的经典记忆下来。我们要把前人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扬的。并且论语还是儒家重点书籍之一,更是四书之一,所以论语是我们要读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发扬祖先的思想,传承中华的智慧。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四):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奋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天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必须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五):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一件事都要请教别人。有人嘲笑他:“谁说孔子懂礼到太庙去,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感叹说:“这才是知礼啊。”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仅仅局限于“知礼”这一方面,还能够从中看出知者的谦逊和不知者的狂妄。实则对于礼乐一道的了解,当时现已很少有人能超过孔子了。可他依然谨慎而谦虚,“每事问”一个“每”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严谨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发出嘲笑声音的人。孔子敦厚,对于他们的态度仍然是君子的,温和的,而我则想对那些人说:“尔其知礼乎亦见笑于大方之家耳!”
知者谦,不知者狂,这一简单的道理曾不止一次体现。与孔子生活时代相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明白自我一无所知。”这不仅仅是幽默与自谦的'一句话,更蕴含着苏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将姿态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说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圣人与普通人的差别,盖在此矣。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六):
本书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一样的对象,研究其不一样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景,给予不一样的教诲。这告诉我们此刻的教师应当学习孔子这一点。
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到的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吗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们把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也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提说挂科了。
从《论语》中,我还明白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知识,没有道德修养。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论语》共20篇,其言语精练,资料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我感觉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
感悟及求索。书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七):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能够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能够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能够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礼貌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礼貌,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能够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觉 ,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经过调查发觉 :原先,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完美的道德品质!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八):
今日是我读《论语》的第三天,虽然刚开始读此书有些资料让人难以理解,可是好在有注释和译文,我也觉得这本书简单了一些,在这本书里面我也很喜欢一句话“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因为君子和小人内在的心灵、思想和修养不一样,天然他们的风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学问、懂的很多,他们也很安静坦然,不骄傲;而小人就是傲慢无理,不安静也不坦然,总是想让别人明白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厉害,但其实品格与品性却与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种平常心,脚踏实地,谨慎谦虚的应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情绪,用宽容坦率的心态,心平气和、镇定自如的去学习。这样,君子与小人这一差异也可谓是可见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义道德,不会浮躁,君子也不会去贪图私利,也当然不会去计较得失,在名誉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气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却恰恰相反,计较得失,心中仅有自我,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便浮躁,紧张,完全没有一点像君子的地方。经过这本《论语》自我也会时不时在读到某一章时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我。然后再看看解释,让伟大的教育家教你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
读论语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每篇随笔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自我最喜欢的一句,经过这篇文摘期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了,喜欢谁(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谁学习,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论语读书笔记(六十九):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一课中写出了学习要谦虚好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高尚品德。
在这一课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这一课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分别写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我们明白如何改正自我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明白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让我们的学习变成游戏,使自我在欢乐中欢乐游戏,欢乐学习。
对于时光飞快的流逝,让我们体会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学生要必须加倍珍惜时间,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让时间从自我身边溜走。
学完这一课,让我感悟很深,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有,但在学习上,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方法,要正确人认识自我学习的方法,改正自我的'方法,使自我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读完这一课后,是我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应当谦虚好学、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要诚实守信,在自我的行为好学习上加以改正。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那里让我们学会了学习,教会了我们做人,让我们使自我在学习上充满欢乐,让我们改正了自我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使自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梦想了。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可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觉 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能够感觉到孔子的梦想和抱负,并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自我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此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那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我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我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我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我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我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当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可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此刻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我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样怎样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样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此刻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头,等到年龄大了,才发觉 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样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为自我的梦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明白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并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教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一):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十分重要。反省自我越多,对自我的认识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我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有利于完善自我的修养,完善自我的.学习,完善自我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终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为别人出主意要像自我做事情一样,和朋友交往必须真诚。总之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对待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常复习,并且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那里的习绝不能够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认真实践。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二):
今日,我看了《论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欲速则不达”。
说到欲速则不达,《论语》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贪快,所以让禾苗枯萎了。我们觉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话之余,我们想想自我也干过此类“傻事”吗?
我们班的吴金霖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干“傻事”的例子。为了早点做完作业,她写字时乱涂乱画,结果教师罚她“重写”,还要“翻倍”。就这样,吴金霖非但没有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反而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时间。你们说,她到达原先目的了吗?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父亲就是一个喜欢慢工出细活的人。一天,父亲在写材料,柔和的月光洒进屋子里。“父亲,吃饭了!”我大叫。“等一下。”父亲回答。过了一会儿,见父亲仍没出来,我便推开紧闭的门,看见父亲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又一边核对资料。我向父亲抱怨道:“父亲,您干吗写一遍对一遍呢?直接写吧!”“慢工出细活!”父亲说,话语里带着点严肃。果然,父亲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快,并不能处理所有问题。有时,慢才能处理问题!
没有质量地贪快,会让你很后悔。因为欲速则不达!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三):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书里的资料告诉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头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资料看上去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欢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常常坚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梦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基以往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也许不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四):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小孩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这一段被例在《弟子规》之首。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当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没有必要,但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能够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长,能够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格请求自我、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能够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五):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貌,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教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先自我以往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好多好多,自我竟然不明白。
南教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摘,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我的品格修养。
南教师以自我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终又打击佛道的不应当,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先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教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教师解读才觉得原先他是名至实归的,原先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我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六):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就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就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气,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请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请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
内理解
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梦想,在《论语》中孔子谈梦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梦想就是大就是小,实现所有梦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觉,一个人的内心的感觉永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就是孔子的《论语》还就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就是大家心目中梦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气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仅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请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就是窝囊,而就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仅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就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就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就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就是古贤圣人还就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境体验。学习的资料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并不仅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经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请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坚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样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摘”。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快乐、欢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我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剩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可是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仅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八):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久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明白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觉 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有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明白了应当如何应对,在什么情景下是向教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欢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奋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觉 教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正确的回答,教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之后,当我问起教师他是怎样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教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增高,总能从教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教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感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书笔记(七十九):
仲尼停息在两千年前的风波里,他的思想却成了长明灯。一灯既明,便是期望。万人垒土,即成河山。——题记
记录过往的书第存留至今的有许多,而让人如品尝般的细细品尝的佳作却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战国数千年的今日,打开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与孔圣人来了场跨世纪谈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下高远的志向,在这六艺讷以仁德之心去实现。初读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可是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学浅无法触及。而这其中所蕴念的人道则是教会我们为处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间要以君子的品行为准则,要以宽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数语蕴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学问。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运用最恰当的是和,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成为礼仪之邦,可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孔子认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违礼乐,我同意。可是在我看来礼乐在现代社会更像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法,触犯了这条法律的红线便超越了规则,这时你便会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礼乐就像是新时代的法律,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利,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八十):
在六年级,我学了许多《论语》,我找出一两条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条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一件愉快的事。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一样。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欢乐心态。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了,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有人把“学而时习之”理解成“学习之后要经常练习,经常运用”这也有必须的道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理解成“别人不了解自我也不怨恨他”,我对此略有不一样的看法。对这句话造成不一样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我对这三个字的.理解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也”,那里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一个真正君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