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精选30篇)

时间:2024-09-06 19:40:22

  应用文写作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经济文书中的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结构和资料。

  二、教学难点

  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的结构和资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议论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主要资料:商品说明书和广告

  授课步骤:

  一、导入

  前面两章,我们学到的应用文主要涉及行政和一般事务,但如果涉及到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有关的经济生活时,我们又该运用哪些应用文呢?这就是我们下头要学习的经济文书。我们将学习四类: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

  二、商品说明书

  (一)商品说明书的概述

  在生活中,我们购买或接触到新的商品,都是经过阅读该商品的附带说明书,才获得该商品的有关知识,才会正确使用它,那么商品说明书是什么呢?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接下来一齐学习。

  1、概念

  商品说明书(又称产品说明书或使用说明书),是对商品的性能、构造、功能、使用、保养等进行说明或介绍,让人们了解其特点,获得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正确地使用和保养商品的书面材料。

  目的:指导消费者了解商品特点、性能、使用方法

  作用:商品和消费者的桥梁;正确使用商品的向导;最大限度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保证

  2、特点

  商品说明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有其特点,主要有:

  (1)知识性

  商品说明书的目的是正确指导用户认识和使用商品,它必须介绍商品有关知识,从资料上看,它具有知识性。

  (2)实用性

  消费者阅读说明书是为了掌握商品的使用方法,所以要实用。

  (3)科学性

  商品说明书资料要详实可信,贴合商品自身特点。

  (4)条理性

  说明书的使用性很强,所以必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使用者一目了然。

  (5)真实性

  商品说明书的实用性决定着对产品的介绍要客观,因而真实性是一个基本特点,如果夸大其词,就失去了说明书的作用。

  3、种类

  (1)根据写法不一样可分为:

  ①条款式:把有关事项按必须顺序分条列项地说明

  ②叙述式:用短文把有关事项综合诉说

  (2)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

  ①说明式:对商品自身情景进行平实的解说

  ②文艺式:采用对话、讲故事、连环画等形式对商品进行说明,较趣味味性

  (3)从包装角度可分为:

  ①包装式:将说明的文字图示直接印在外包装物上,一目了然

  ②内装式:将说明书单列,印成单页或多页,封在包装内部

  (二)商品说明书的结构和资料

  常见的商品说明书一般包含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

  1、标题

  一般是用商品名称加上文种,如《多功能扬声器使用说明书》,也有只以《使用说明书》为标题。

  2、正文

  一般写商品的基本情景,如商品的用途、性能、结构、技能指标等,以及商品的使用方法,保养知识和有关注意事项。

  药品说明书:着重说明成分、主治、功能、用法、用量

  机械产品说明书:着重说构造、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

  食品说明书:着重说明配方、使用方法

  家电类说明书:着重说明功能和操作方法

  正文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条文式和短文式

  3、落款

  主要写生产商和经销商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电报挂号等。

  (三)例文分析P110例文

  (四)商品说明书的写作请求

  1、真实:这是写商品说明书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

  2、正确:说明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又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所以要把对象介绍清楚,必须正确精当,不可含混不清。

  3、通俗:商品使用者的文化程度差异很大,要让所有人都看懂,必须通俗易懂。

  4、规范:商品说明书要贴合必须的说明次序,包含必不可少的说明项目。

  二、广告

  (一)导入

  看电视现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有同感,电视节目之间穿插的东西太多,这就是广告。广告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扩大影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产品的品牌,下头我就一齐学习有关广告的知识。

  第三、四课时

  广告的概述

  1、概念

  广告是经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网络等媒介,公开广泛地向公众进行宣传,把有关的商品消息、服务消息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应用文体。

  2、特点

  (1)真实性

  它是广告的生命,我国《广告管理条例》规定:广告资料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欺骗或蒙蔽用户和消费者。

  (2)效益性

  广告的目的是推销产品或服务,所以广告要以低成本调动观众的消费心理,促使购买行为实现。

  (3)时效性

  广告是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入产出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时效,要及时制作广告,合理安排广告发布与商品发布进入市场的时间次序。

  (4)创造性

  广告无固定模式,贵在创新,不落俗套。

  3、作用

  (1)传递消息,指导消费

  (2)促进消费,推动竞争

  (3)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4、种类

  (1)依用途分:消息广告、推介广告

  (2)依表现形式分:文字广告、以图画为主广告、图文并茂广告

  (3)依传播媒介分: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路牌广告、灯光广告等

  应用文写作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报和简报的写作格式,学写海报和简报。

  2、过程与方法:经过练习增高应用文的写作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应用文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会议记录的写作格式和记录的技巧,学写会议记录。

  教学难点:

  会写海报和简报。

  教学方法:

  指导法,展示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请求

  了解海报和简报的写作格式,学写海报和简报。

  二、写作指导

  (一)海报

  海报是向广大人民群众预告临时性消息或活动时使用的招贴式应用文。多用于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报告会等场合。

  海报一般都会有标题、正文、插图和落款。

  标题。一般是在纸的上方中间。

  正文。活动的具体资料、时间、地点、参加方式、注意事项等,能够使用生动的语言。插图。要研究到正文和插图的比例及位置安排,做到布局新颖,图文并茂。落款。正文的右下方写上主办单位组织的名称,最终写上日期。

  (二)简报

  简报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编发的汇报工作、通报情景、交流经验的一种内部文件。

  简报在格式上由报头、主体、报尾三部分组成。

  1.报头。由“简报名称”“期数编号”“编印单位”“编印时间”四部分组成,占简报第一页的三分之一篇幅。

  2.主体。包含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正文一般包含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导语。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全文。

  主体。运用具体事例、典型材料和确凿数据来说明中心问题。

  结尾。用一段话对全文阐述的资料做一个概括、总结,加深印象。

  3.报尾。位于简报最终一页下方,包含:报(指上级单位)、送(指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单位)、发(指下级单位)。

  编写简报要做到材料正确,资料真实。其次,请求文字简洁,对事物做概括的反映。

  三、例文展示

  见课文164~165页。

  四、写作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应用文写作教案(三):

  教学计划:

  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2、了解日常事务类文书:介绍信、证明信、慰问信、表扬信、感激信、祝贺信、请柬、聘书、倡议书、嘉奖书等写作方法。

  3、了解告启类文书:启事、声明、公示、公告、通告、海报、商业广告、通知、通报、产品说明书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商业广告、通知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作用和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写法。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企业管理干部来说十分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说、检验,代表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影响到企业的美誉度和信誉度。所以,我此刻就与大家一齐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应用文的概念

  1、如何理解文书、应用文、公文的概念?

  有的教材这样定义:

  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私事务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必须惯用文摘体式的文字材料。

  应用文又叫实用文,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为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常用的一种文体,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

  公文又叫文件,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所构成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并在法定的范围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2、公文和应用文都是文书,通常情景下,人们习惯于把正式的加带红色文件头的称为公文,而日常事务性的称为应用文,其实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两者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广义上没有具别,狭义上应用文大于公文,包含了公文。

  三、应用文的主要特点、作用、分类及写作请求

  1、应用文具有广泛性、实用性、规范性(程式性)、时效性和授意性与受意性(工具性)等特点。

  2、应用文具有指导、督促、协调、宣传、教育、交流、代言等作用。

  3、应用文分类方式有多种,能够按用途分,按体裁分,按格式分,按行业分等。

  4、应用文写作请求资料真实具体、适应时代和阅读对象、合符规范格式、文字浅显简洁。

  四、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介绍信

  ⑴介绍信是用于证实本单位有关工作人员身份、介绍其工作使命、凭此与其他单位接洽工作的一种证明性函件。

  一种是固定格式,印刷好的介绍信格式,留存根,有编号,便于查询。另一种是公用信纸临时书写,不受限制。

  ⑵标题:介绍信或XX单位介绍信

  主送单位:顶格书写

  正文:一要写清被介绍者姓名、身份、随行人数;二要写清接洽事项和请求;三要祈请用语或谦敬语,如“请予接洽”或“请予支持”,之后写“此致敬礼”。

  落款:出具介绍信单位和日期,加盖公章。

  期限:括号标注“有效期X天”。

  2、证明信

  ⑴证明信是用于证明有关人员身份或有关事实真实情景的证明性函件。

  ⑵标题:证明或证明信、关于XXX的证明

  主送单位:顶格书写,加冒号,也可不写。

  正文:提行空两格,写清证明事由,实事求是,真实可靠,言之有据,引文正确,语言简洁。结尾写“特此证明”。

  落款:证明单位和日期,盖公章。

  附件:复印件加盖复制单位印章。

  3、慰问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有关方面、有关人员表示慰问、问候和致意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慰问信或XXX致XXX的慰问信

  主送对象:顶格写。

  正文:一是简要说明形势、背景及慰问原因,二是对被慰问者工作成绩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评价,对困难表示理解和同情,三是提出期望和勉励。

  落款:单位和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继续了解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表扬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表扬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的一种专用书信。可直送,可张贴,可送报刊发表。

  ⑵标题:表扬信或拟定题目,加副标题,如《见义勇为,堪称表率--对XXX的表扬信》主送对象:顶格写,公开发表的可不写。

  正文:一是概述表扬的缘由,简明陈述其先进事迹的梗概;二是对先进事迹作出恰当评价、热情的赞扬和充分肯定;三是表达向被表扬者学习心意,或号召群众向被表扬者学习。落款:单位和时间。

  2、感激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激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主要写法与表扬信大致相同。结尾写“此致敬礼”或“顺致最诚挚的谢意!”

  3、祝贺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取得突出成绩或遇上重大喜事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表示庆贺的专用书信,也叫贺信,以电报发出叫贺电。

  ⑵标题:贺信、祝贺信或加上发信单位、祝贺理由。

  主送对象:顶格写。

  正文:一是证明贺意,二是肯定成绩,三是简要作结,结尾再另起一行写上祝语或敬语。落款:单位和日期。

  4、邀请书(请柬、请贴)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或个人郑重地邀请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参加某项活动、会议、工作时所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有封面的写封面,无封面的居中写标题,横排竖排均可。竖排标题写中上方位置。

  应邀对象:此致XX单位(、先生、女士)或恭候XXX光临。

  正文:说明邀请事由,即写明活动时间地点,及报到有关事项。结尾“恭请(敬请)光临”。

  落款:单位和时间。

  印制请柬应注意:用语热情、诚恳、典雅、明白、得体。注意喜庆款式和设计艺术性,封面大方、精美。丧务请柬现多用《讣告》代替。

  5、聘请书(聘书、聘约)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某一职务或承担某工作时所使用的专用书信,一示敬重,二为守约。

  ⑵标题:居中写聘请书(聘书、聘约)

  聘请对象姓名:顶格写,也可在正文中特聘XXX为XX,或在正文后写此致XXX。正文:简要说明聘请原因、职务、期限,有的还写职责、权限、待遇、请求等。落款:单位和时间,盖章。

  印制的聘书常设计一个精美、庄重、大方的封面。

  6、倡议书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等为推进某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某项活动进取开展,向社会或有关方面首先公开提出的,带有号召性提议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可写正副双标

  主送对象:泛指的可不写,如在正文写“特向XXX发出如下倡议”。

  正文:分引言和主体,引言写原因、目的、形势、背景,“特提出如下倡议”过渡到主体。主体写明提议或期望大家做什么、怎样做,分条列出。

  落款:单位和时间。

  倡导资料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语言有号召力和鼓动性,为扩大影响可公开张贴、广播或登报刊等。有关方面响应倡议书的发出的倡议叫附议,写法相同。

  7、嘉奖书(嘉奖令、奖状、奖励证书、荣誉证)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对有关单位、有关人员所作出的成绩作出嘉奖、表彰、肯定的专用书信。

  ⑵格式:标题;嘉奖对象;正文:写清被嘉奖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取得什么成绩,或被评选为某某荣誉称号;结尾“特此奖励”或“特发此状(证),以资鼓励。”;落款:单位和时间,盖章。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告启类文书写作

  告启类文书是指机关、单位、团体就某一具体事项向群众公开陈述、报道、解说,以使周知的一种简短应用文,通常包含启事、声明、公示、公告、通告、海报、商业广告、通知、通报、产品说明书等。

  1、启事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需要公开向大家说明某件具体事情,或期望公众协助办理某项具体事务而使用的应用文。

  启事能够处理公、私事,不便以通告、公告等公文文种行文时,就采用启事。如招领、寻人、寻物、征订、征文、征房、招工、招聘、迁址、更名、改期、更正、开业、停业等事项。启事不如公告类公文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多具祈求性、商洽性和周知性。

  ⑵标题:常以事由+文种为题,也有直以事由或以文种为题。不能错写成“启示”。

  正文:写明启事资料,告诉大家什么事,需要大家帮什么忙,原因、目的、请求等,结尾可写特此启事、此启,或不写。

  落款:启事单位、时间,加章。

  语言注意:表述要明确、周到,语言要得体,祈求性的启事要真挚有礼,寻物启事要写清特征,而招领启事则要笼统含糊,以便认领核对。

  2、声明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证明立场、观点、态度或主张而发表的一种公文。

  一种是政府外交专用的声明,如《外交部声明》,也要两国联合声明。另一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可使用的通用声明,如宣布重要证件、支票、公章作废的声明。

  ⑵标题:常用单位+事由+文种

  正文:一是发出声明的原因、目的,二是声明的主要资料,要声明立场、态度、主张,语言精炼,用词恳切,切忌笼统、含糊。

  落款:单位、时间。标题已发单位的可不写单位,只签署法人代表职务、姓名,有的联署法律顾问姓名。

  3、公示

  ⑴定义: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团体领导机构,需要作出涉及某项决策、人事任免、组织处理或安排等要事项的决定,在事前征示必须范围公众意见的一种周知性公文。如《干部任前公示》。

  标题:最好不省略,而要按三要素写清楚。

  正文:一是公示缘由,二是公示事项,三是公示请求,便于群众反馈。公示时间一般是7-15天。

  落款:单位和时间,加章。

  4、公告

  ⑴定义:向国内外或社会发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种。公告通常是国家机关使用,而企事业单位一般用通告、启事。⑵对不良事和人的处理则常用布告、告示。

  5、通告

  ⑴定义:在必须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一种公文。具有通知和告知性,也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⑵标题:事由+文种

  正文:一要简明,重要事项要写清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和奖惩办法。二要注意行文语气,一般事项带有请求协助语气,特殊事项具有强制性,语言要严肃庄重。

  公告、通告、启事的联系与区别:三者都是公开发表示的告知性文书,都可在公共场所“公告栏”内张贴,但公告级别最高,范围最大,一般是国家机关发布;通告一般具有纪律、法律约束力;启事级别最小,使用灵活,适用性强,不具强制性。

  6、海报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公众公布有关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学术和展览等方面活动消息的文书。凡此类消息不宜用启事、广告、通知的就用海报,公布商品消息、其他事项由不宜用海报。

  ⑵标题:如海报或球讯、电影消息、演出海报,能够配以图画,字体活泼多变。正文:写明活动资料、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参加人员、参加方式和注意事项。落款:若已写入正文中可省略。

  特点比较灵活,能够配图,巧妙设计,新颖活泼,字体、颜色都可变化;可用修辞,但不能乱吹。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继续了解告启类文书写作

  一、了解商业广告、产品说明书、通知、通报写作

  1、商业广告

  ⑴定义: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商业广告是经过必须媒体把商品、服务消息传递给人们,以便广泛宣传、促进销售的一种专门经济文书。

  ⑵广告对产品对企业的作业不言而喻。广告一可传播市场消息,沟通产销渠道;二可促进生产发展,增高经济效益;三要如实介绍商品,正确指导消费;四可促进市场竞争,活跃市场经济;五能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六能美化市容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广告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突破了体裁格式限制,仅有原则,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商品本身、媒体质介和消费者心理特点来设计。形式能够多种多样,追求完美的艺术性和丰富的知识性、感观的趣味性。写作时要有推销价值、要有明确的宣传对象、要有鲜明的主题、要抓住消费者心理、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性。

  广告分类:按资料可分为商品广告、劳务广告、观念广告等,按传播媒体分印刷纸质广告、电视电台广告、交通路牌和公共场所广告等。

  ⑶广告的主要资料:一是商品原料、制作、效用、价值和价格;二是商品的性能、特征及对消费者作用、意义;三是商品的竞争优越性;四是商品的用户反映;五是选购的好处;六是商品制造者(厂家)、经销商及其成功声誉。

  ⑷广告原则:一是法律性原则,必须遵守《广告法》;二是真实性原则,货真价实;三是思想性原则,以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引导消费者,不能包含迷信、色情及颓废的资料来刺激消费者;四是战略性原则,要与企业产品总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出发策划制作广告。

  ⑸广告的一般结构:标题、口号、正文、落款。

  报刊广告标题很讲究,不仅仅集中醒目表现广告主题,并且吸引消费者注意,诱发阅读兴趣,促使购买欲望。有直截了当式标题,有间接性标题,复合型标题。写法常有四种,一是新闻式,如“XX交易中心隆重开业”;二是问答式,如“谁不期望牙好胃口就好?”三是赞美式,如“财旺福旺--旺旺雪饼”;四是格言式,如“犀利砂带磨世界不平”。

  广告口号又叫标语,在广告文字中常反复使用,是企业、商品的形象标志,有的是企业服务理念、宗旨、精神,如福人药业造福人人。便于记忆和传播。

  广告正文一般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写法不拘一格,体式多样。最终要落款,尽量告知购物地点、运输方式、付款方式、厂商名称、地址、电话和银行帐号等。

  2、产品说明书

  ⑴定义: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构造、使用、保养、维修等有关知识的说明性经济文书。

  ⑵产品名称:注明型号、商标、批准生产文号

  应用文写作教案(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通知的概念、分类和用途。

  本事目标:掌握通知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通知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通知的有关消息表达清楚、完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解题(概念与分类)。

  (一)、通知的定义

  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请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通知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组织对所属成员传达消息或布置工作的常用的应用文。可分为工作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会议通知。

  (二)、通知的特点:

  通知除了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之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使用也十分广泛,它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不受资料制约,即可用于布置工作、传达重要指标,也能够用于知照一般事项的下行文种。

  三、写法指导

  (一)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通常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文种构成;发文机关+文种:一种是仅用文种“通知”作标题。

  (2)主送机关:受文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3)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

  主体说明通知事项;

  结尾提出执行请求。

  (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终一页的最下方。)

  (4)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那里能够省略不写。

  (二)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知的常规格式和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示例演示:

  四、写作实践

  请以广汉市金雁中学教务处的名义通知全体任课教师在12月22日午时4点到阶梯教室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两种格式都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有效消息。)

  五、练习纠错、讲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通知,说说有哪些错误之处)。

  六、作业:请你根据以下资料以校学生处的名义写一份通知。

  学校将于5月18日晚上7点在多功能厅开展“青春让梦想飞扬”主题演讲比赛,请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好本班选手准时参加。

  应用文写作教案(五):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基础》。求职信是第六章事务应用文第一节证明信、推荐信中拓展出的资料,作为常用事务类公文的一种,是文秘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文种之一,从本节教材资料安排来看,按照“文体基础知识——例文导读——写作方法指南——学练活动”结构布局,逻辑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在之前讲过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上,学生学习以求职信为代表的事务性应用文的写作,既体现出必须的文学性,又体现了职业高中阶段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特色,有助于学生表达本事的增高及就业心理准备。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求职信的结构与写作请求

  (2)掌握求职信写作注意事项

  (3)能够独立规范完成求职信的写作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本事

  (2)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实践演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自信心,激发写作热情

  (2)培养实事求是、诚信为人的就业心理准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增高表达本事是长大的需要,更是社会竞争的必然请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素质相对薄弱,自信心不足,而又面临就业,专业性请求突出,这种矛盾的产生需要教师为其搭建一个有梯次的研究型平台,经过巧妙的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自信心,增高表达本事;同时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求职心理准备。

  四.教学反思

  《求职信》是最常见的事务类应用文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我是期望学生经过对求职信的学习,既能对事务性应用文的格式和规范能有必须的了解,又能够在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和谐美感和写作成功后的那种喜悦与自信,从而对增高学生的表达本事有所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的设计确实起到了必须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教学效果上总体不错,这也告诉我自我一个道理: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创新,付出必须有回报。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主动交流,这尚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培养锻炼;再者表达本事的增高非一朝一夕所能及,还须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心中有物,下笔才会有神,所写的应用文才会观点正确、资料充实、表达有力。

  应用文写作教案(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应用文写作的概念、作用、分类知识。

  2、掌握应用文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文各类固定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

  应用文写作中正确用词用句。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的含义:

  1、概念:

  应用文是指人民群众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处理社会各种事务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惯有格式的文体。它与人们的关系最为直接,使用频率也最高。

  2、应用文写作作用:

  由于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复杂精细的社会生产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能,请求人们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所以应用文体的种类也日益繁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文秘工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而文秘工作的中心工作就是收集消息、加工消息、传递消息,使消息尽快的产生社会效益,完成这项工作的工具当然要靠应用写作,所以应用写作将对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消息传播的价值起着必须的作用。所以,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就成为文秘人员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二)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有无实用价值是应用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明显特征。

  2、真实性:具有真实广泛的资料,是应用文的生命。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3、对象明确:由于应用文中的每一个文种都有必须的使用范围,所以对于确定的作者和读者来说是非写不可、非读不可的,否则将贻误工作。

  4、格式固定:其目的是为了清晰醒目,便于使用,便于即时处理,充分发挥应用文的社会功能。

  5、时效性:请求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快写、快办、快发,不允许任何拖延,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6、简明性:应用文请求简洁明了、干净利索,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必须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也要正确无误。所以应用文具有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三)应用文的作用: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2、加强联系和团结,组织社会生产和协调人际关系

  3、总结交流经验,增高工作效率

  4、积累和供给历史材料

  (五)应用文的语言:

  应用文中有一些固定的文言词汇和句子,体现其正确性、简明性。

  1、分类:

  称谓用语、经办用语、引叙用语、期请用语、表态用语、征询期复用语、综述过渡用语、结尾用语

  2、称谓用语:我、本、你、贵、该

  (1)自称:本、我、敝

  如“本厂”、“我校”、“敝公司”等。

  (2)称对方:你、贵

  如“你局”、“贵公司”等。

  (3)称他方:该

  如“该同学”、“该生”、“该同志”、“该厂”,其中“敝”是谦称,“贵”是尊称,其他上下级通用。

  3、经办用语:经,业经

  表示经办工作处理过程已结束,证明处理时间和经过情景。

  如:

  (1)经召集有关班委议论,

  (2)上述各款,业经董事会批准

  4、引叙用语:前接、近接、顷接、悉、收悉,敬悉等。

  引叙来文时的用语:

  (1)近接贵公司来函

  (2)你厂关于××问题请示悉(收悉)

  (3)来函敬悉

  5、期请用语:表示期望、请求

  如:“即请照办。希即遵照、请、拟请、期望”等。

  例:

  (1)以上各点,即请查照。

  (2)现将《规定》发给你们,希即遵照(执行)

  (3)请(希)即按有关规定办理。

  6、表态用语:

  有“照办、同意、不一样意、可行、不可”等。

  例:“对××问题,同意按来文意见办理。”

  7、征询、期复用语:

  征询用语:当否,妥否,是否可行,可否等。

  期复用语:请批示,请核示,请回复,请指示等。

  例:“上述报告,如无不当,请批示。”“上述处理意见,如无不当,请批转执行。”

  8、综述过渡用语:有“为此对此、综上所述”等一般用在前文末或后文开头,起过渡作用。

  例:

  (1)“对此,特提出下列意见”

  (2)“为此,必须重申”

  (3)“综上所述,请求””

  9、结尾用语:

  指一般函件或公文的结尾处用语,如:“为要,为盼,为何、特此通知(通报)”等。

  例:

  (1)“望给予接待为何(为惑)”

  (2)“请拨冗函复为盼”

  (3)“务希结合本地实际情景执行为要”

  (六)应用文的句式:

  1、句中介词结构较多。

  如:“有关问题”、“关于通知”、“根据文件”、“为了,特制定本计划”

  2、句式多为叙述句和祈使句,不一样感叹句和反问句。

  3、修辞方法几乎不用。

  应用文写作教案(七):

  教学目标:

  1.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2.学生写作训练案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八课题(1)

  同学们,我们将来毕业会到工厂或机关工作,有些同学有可能担当工厂或关的宣传工作那么经常会遇到应用文。所以学会写应用文是十分重要的。

  二、训练步骤

  1.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济应用文

  明确:是经济部门的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消息、处理事务而使用的一种文体。

  2.经济应用文的特点

  (1)很强的实用性

  (2)必须的权威性

  (3)特强的时效性

  (4)格式的规范性

  (5)资料的专业性

  3.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1)资料真实

  (2)目的明确

  (3)眉目清楚

  (4)语言朴实

  (5)要经常练笔

  4.凭证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文的区别(7)

  定义凭证类:用来建立和确认某种关系的凭据性文书(包含借条、收条、领条介绍信、证明信、聘请书、声明等)

  告启类:告知人们某件事的一种书面文体(包含启事、海报、请柬等)

  格式

  凭证类:标题、正文、落款

  告启类:标题、正文、结尾

  三、写作指导(1)

  经济应用文的写作,格式是最重要的,想写好应用文必须经常练笔,同时要注意报纸广告。这些对予我们写好应用文十分有帮助的

  四、写作训练(15)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小组写收条,第二小组写证明信,第三小组写寻人启事,第四小组写海报,然后进行交流。

  五、加强训练出示一些练习让同学们去辨别,是一步来区分,凭证类的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利用试卷将题目发下去让学生来区别)通达抽签提问个别同学来回答。最终由同学、教师一齐评定。

  六、布置作业

  写一份校50周年的征文启事。

  请求:

  (1)中心明确,有条下紊;

  (2)不少予400字。

  应用文写作教案(八):

  一、教学目标

  1.弓l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2.注意使用语言是为什么目的,适应什么对象,也就是使用语言要看清对象才能做到预先的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能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天然段):点题,说明介绍的书目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2~6天然段):说明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和文艺文的区别,引出所介绍的书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能够分为两层:先说什么是应用文,它与文艺文区别何在;再说写这两类文摘谁难谁易,从中引出该书“还真管用”的特点,这后一层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一层,主要从三个方面讲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一样之处。第一是写作目的,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二是读者,写了给谁看的问题;第三是资料和形式,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2.本文是怎样先放后收天然而巧妙的开合的?

  分析:

  本篇题为“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是专为评介一本书而写的,但大部分篇幅没有专讲这本书,而是放开笔谈论应用文与文艺文的区别。粗略一看,似乎前面“放”的部分有不切题之嫌。当初,《书林》杂志的修改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认为离题了,只选用了文摘的后半篇。仔细品味一下,会觉出,先放后收,开而后合,这恰恰是本篇写法上的特色,称得上不拘一格,写法富于变化。前半篇的“放”“开”,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重要的蓄势的作用。即,经过比较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一样性质,推导出了第一个结论:“写文艺文有很大的自由,写应用文应受种种限制”,“写文艺文似易而实难,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这是在讲应用文写作方面,阐明了第二个结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这是这一类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功能。至此,水到渠成,点明《应用文写作》一书的基本特点是“管用”“实用性强”。那么前半篇看似离题,其实正作在本篇题旨的要害之处。前面“放”得合理,后面“收”得正确有力。整篇文摘有“开”有“合”。“开”得天然,从所荐之书书名中取出“应用文”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分辨;“合”得巧妙,又回所荐之书上,并且径直托出该书的基本特点。

  3.本文是怎样运用比较写法阐发事物的性质的?

  分析:作者先把“文”分成文艺作品和应用文两大类,确定拿来比较的双方的外延。比较,从三方面展开。“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让你写就得写”,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随意性和应用文的指令性,即写应用文是由于工作实际的迫切需要。文艺文写出来“谁看,不明白”,应用文写出来“读者是谁,一清二楚”,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读者难以预见而应用文的读者能够预见,即应用文写作有鲜明的针对性。就资料和形式而言,文艺文由作者自由选择,应用文则是规定好了的,这一比,比出了写文艺文自由程度高而选择性强,写应用文自由程度低而规定性强。经过比较,得出了指令性、针对性,规定性这三条性质,据此而导出了写应用文比较容易,有关的写作指导书易于“管用”等结论。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加以比较,使读者能从不一样的侧面了解事物的性质。作者运用比较的写法,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4.本文是怎样言简意赅而又用语通俗,娓娓而谈的?

  分析:解释什么是应用文,只用一句话就分清了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界限:“文艺作品以办的文字都是应用文。”概括力之强,令人赞叹。第6天然段的前三句话,概括力也十分强,并且句与句之间意思的关联十分紧密。头一句,承受上头的三个天然段作总结,指出写文艺文与写应用文的差别。第二句,由因及果,阐明因“差别”而构成的难易之别。第三句,又紧承前一句的难易问题,推导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的结论。意思上环环相套,要言不烦。用语通俗好懂,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青年读者”读了,会觉得很亲切,好像坐在作者身边听他说话一样。作者多用第二人称,是一个原因;采用口语化的说法(如“很不错”“也不明白是谁、谁、谁”)也是原因。说到底,能有这样好的效果,还是因为作者语言功力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研究。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应用文。

  学生自查工具书,抄录有关材料,彼此介绍交流,初步认识到: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公文:机关相互往来联系公务的文件。书信:信。广告:经过报纸、广播、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契据:契约、合同、借据、收据等。

  (二)简介文艺文。

  文艺文是文学方面的文摘和艺术方面的文摘的合称,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文摘,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以及此刻一些用文字写的相声、小品等。

  (三)学生就日常所见所学应用文和文艺作品举例,随便说说应用文跟文艺文有什么不一样。比方说文艺文能够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应用文可就不能这样了。到底怎样理解应用文跟文艺文的不一样,请读吕叔湘先生的文摘。

  (四)课内预习。

  注意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条理清楚,借以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请求。读过以后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五)解释题目。

  这是一篇应用文的题目。应用文的题目一般不一样于文艺作品的题目,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介绍”是作者进取向读者推荐,证明所介绍的书是怎样的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值得推荐。

  (六)分析资料。(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后进行)

  1.应用文跟文艺文有哪几点不一样?请用你自我的话说。或者是摘录书上的要点。书上的要点是:

  ①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

  ②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明白,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

  ③文艺文的形式和资料由作者自我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资料由客观环境决定。

  学生自我阅读、思考,在书上做记号。

  2.作者这样比较,我们能够初步了解作者的意思了,也能够做出初步的区别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机械地这么看。例如班上要开一个迎春晚会,教师和同学要你写一个文艺节目凑凑热闹,这也能够算是学习任务,你能说“我能够写也能够不写”么?应用文,例如你给同学写信是非写不可,有时候是某种约会,某个问候,也能够是“可写可不写”的。文艺文的写作也常常有个方向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亦即大众化方向。应用文的读者对象通常是明确的,但在今日的商品社会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日益追求文艺化、全民化,追求最大的广告效益,读者(观众)对象趋向模糊。文艺作品的资料和形式通常由作者决定,这不用置疑。可是为什么此刻的许多文艺晚会的节目,不是以快板为主,却以唱歌为主,或跳舞为主,或相声为主,或文艺小品为主或多种文艺形式杂而有之呢?这决定于观众的口胃。课文讲了文艺文跟应用文的三点不一样,这大大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也附带有助于了解什么是文艺文。但我们在进一步领会应用文和文艺文时,又应当有辩证的观点,具体处理,灵活掌握。

  应用文写作教案(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通知的概念、分类和用途。

  本事目标:

  掌握通知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通知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通知的有关消息表达清楚、完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解题(概念与分类)。

  (一)、通知的定义

  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请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通知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组织对所属成员传达消息或布置工作的常用的应用文。可分为工作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会议通知。

  (二)、通知的特点:

  通知除了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之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使用也十分广泛,它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不受资料制约,即可用于布置工作、传达重要指标,也能够用于知照一般事项的下行文种。

  三、写法指导

  (一)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通常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文种构成;发文机关+文种:一种是仅用文种“通知”作标题。

  (2)主送机关:受文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3)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请求。

  (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终一页的最下方。)

  (4)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那里能够省略不写。

  (二)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知的常规格式和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示例演示:

  四、写作实践

  请以广汉市金雁中学教务处的名义通知全体任课教师在12月22日午时4点到阶梯教室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两种格式都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有效消息。)

  五、练习纠错、讲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通知,说说有哪些错误之处)。

  六、作业:请你根据以下资料以校学生处的名义写一份通知。

  学校将于5月18日晚上7点在多功能厅开展“青春让梦想飞扬”主题演讲比赛,请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好本班选手准时参加。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及其特点

  (二)掌握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其运用

  (三)构成初步运用应用文各要素的本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特征

  (二)教学难点:应用文各要素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议论法

  第一课时

  主要资料:应用文的概述;应用文五要素之主旨、材料

  授课步骤:

  一、导入

  (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过的文摘体裁有哪些?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

  今日我们将学习一类新的文体——应用文

  (二)再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往接触过的应用文有哪些?

  书信、演讲比赛中使用的演讲稿、学校橱窗里张贴的通知、运动会时写的通讯稿件等

  本学期,我们讲系统地学习关于应用文的知识,熟悉并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及用法。

  二、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传播消息时使用的格式规范、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体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得到的消息有:

  (一)应用文是一种文体(本质属性)

  (二)应用文格式规范、行文简约、具有实用性(特点)

  (三)应用文的使用者是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个人

  (四)应用文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传播消息的(作用)

  三、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概念中现已包含了几个特点,总结一下如下:

  (一)实用性

  (二)真实性

  (三)规范性

  (四)简约性

  (五)严格的时效性

  四、应用文的种类

  前面提到的书信、演讲稿等都属于应用文,但它们是不一样种类的应用文,那么应用文究竟分几种呢?本教材将应用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七类应用文体,本学期我们讲逐一学习。大家可参照课本目录简要浏览一下。

  分类: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学业文书、诉讼文书、社交礼仪文书、文稿演示

  五、明白了应用文的概念和特点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组成应用文的几个要素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文摘的要素?我们学过的问题中都有哪些要素?

  议论文:论点、论据、结构、语言、论证

  说明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说明

  记叙文:中心思想、事例、结构、语言、叙述

  应用文同样也有五个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一)应用文的主旨

  1、概念

  主旨是行文者在说明问题、反映情景、证明主张时,经过文摘全部资料所表达出来的一种

  态度和意图,也叫主题、观点或中心思想。

  2、确立主旨的原则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3、确立主旨的方法

  (1)揭示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部联系)

  (2)反映时代精神(现实需要什么,我们就反映什么)

  4、证明主旨的方法

  (1)标题明旨(公务文书中多见)

  (2)开宗明义——用文摘首句直接表达主旨(P3例文)

  (3)文末点题——用文摘的结束语句来表达主旨

  例:P77例文改作《暑假生活回顾》:“综上所述”

  (4)段首显旨(多用于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

  例:P78例文四《××学院党委统战部xx年度工作总结》

  (二)应用文的材料

  1、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指作者为实现某一写作目的,收集货积累的能够表现文摘主旨的事例、事件、数据、道理及资料等

  2、取材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得第一手材料

  (2)调查采访

  (3)积累材料: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很多素材,借他人的材料为己用

  方法:撰写笔记、资料卡片、剪贴资料、网络查阅

  3、选材

  拥有很多材料,但不必须都适合文摘的用途,这时就需要适当取舍,选取最适合的材料。那么选材有哪些请求呢?

  (1)真实

  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均要真实,这也是贴合应用文真实性的特点

  (2)典型

  选取的人或事件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3)新颖

  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4、剪裁

  材料选取好后,如何安排运用呢?这就涉及到剪裁的问题。就像买布做衣服,布料买回来后,还需要量体裁衣。

  剪裁的请求:

  (1)服从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先、后、详、略

  (2)合理安排材料的顺序

  (3)点与面结合。既有整体情景的'说明,又有典型事例的介绍

  (4)详略得当

  课堂练习:P14第四题

  第二课时

  主要资料:应用文五要素之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授课步骤:

  一、导入

  学习了应用文的主旨和材料后,我们继续学习应用文的另外三个要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一):

  教学目标:

  1.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2.学生写作训练案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八课题(1)

  同学们,我们将来毕业会到工厂或机关工作,有些同学有可能担当工厂或关的宣传工作那么经常会遇到应用文。所以学会写应用文是十分重要的。

  二、训练步骤

  1.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济应用文

  明确:是经济部门的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消息、处理事务而使用的一种文体。

  2.经济应用文的特点

  (1)很强的实用性

  (2)必须的权威性

  (3)特强的时效性

  (4)格式的规范性

  (5)资料的专业性

  3.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1)资料真实

  (2)目的明确

  (3)眉目清楚

  (4)语言朴实

  (5)要经常练笔

  4.凭证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文的区别

  定义凭证类:用来建立和确认某种关系的凭据性文书(包含借条、收条、领条介绍信、证明信、聘请书、声明等)

  告启类:告知人们某件事的一种书面文体(包含启事、海报、请柬等)

  格式

  凭证类:标题、正文、落款

  告启类:标题、正文、结尾

  三.写作指导

  经济应用文的写作,格式是最重要的,想写好应用文必须经常练笔,同时要注意报纸广告。这些对予我们写好应用文十分有帮助的

  四、写作训练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小组写收条,第二小组写证明信,第三小组写寻人启事,第四小组写海报,然后进行交流。

  五、加强训练出示一些练习让同学们去辨别,是一步来区分,凭证类的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利用试卷将题目发下去让学生来区别)通达抽签提问个别同学来回答。最终由同学、教师一齐评定。

  六、布置作业

  写一份校50周年的征文启事。

  请求:

  (1)中心明确,有条下紊;

  (2)不少予400字。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二):

  导入语:“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经常需要写作,所以写作是非学不可的,并且是非学好不可的大学毕业生,不必须要能写小说、诗歌,但必须要写应用文,并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因而我们广大青年必须掌握一些应用文写作知识。

  一、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着重增高学生写作应用文本事,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讲授与训练,学生能系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较熟练地掌握专科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应用写作技能,能写出主旨明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语言得体、格式规范的常用经济应用文。

  教学分目标(一)

  了解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种类,熟悉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掌握问卷调查的结构、设计技巧,指导学生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根据调查报告的写作请求写作调查报告。

  教学分目标(二)

  了解发言提纲的定义、特点,掌握发言提纲的写作请求。教学分目标(三)

  掌握申请书的格式和写作请求,了解通讯的定义、特点、种类及写法。

  二、实施过程。今日我们学习的资料有: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景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很多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有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调查报告有几下几种:

  (1)基本情景调查

  (2)经验性调查

  (3)问题调查

  (4)揭露性调查

  (5)述评性调查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能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含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景,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景,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资料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景、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能够提来源理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善工作的提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二)发言提纲

  概念:为了有条理地在某一场合把话讲好,根据事先研究的讲话资料及其思路,把问题、核心要点及资料逐条拟出来而构成的文字叫发言提纲。

  请求:

  写作前,要认真研究发言资料。先确定好谈几个问题,再研究从哪几方面谈,分清重点和次要,突出重点。

  (2)提纲要繁简得当,不必写得太细,突出要点即可。

  (3)重要事例和必要数字要写入提纲,以免讲话时忘记。

  (4)写好提纲后,要检查一遍,有无遗漏或不妥,注意补充修改和熟悉。

  (三)申请书

  写申请书的目的是经过向上级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自我明确而具体的某种请求并申明理由,以期得到批准。

  申请书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包含事由和文件名称,如“入团申请书”。

  (2)正文包含申请原因(含申请者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事项、理由和请求。

  (3)结尾署明申请者和日期。写申请书,事项要明确,态度要进取,言辞要恳切,理由要充分。

  (四)通讯

  定义: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

  特点:

  1、新闻性。通讯反映的是新闻的真实。凡是进入通讯的资料,不允许任何虚构和“合梦想象”。

  评论性。通讯的作者,能够对他所报道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直接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用自我的感情或见解加强对读者的影响。

  文学性。通讯虽然不是文学作品,却能够也应当运用多种形象化的表述手法。还能够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方法,增强形象描述的逼真感和生动性。

  种类:

  按形式分为:一般通讯、新闻小故事、特写、速写、访谈录等。

  按报道的资料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主题通讯、小通讯。

  写法:

  (1)选好典型,开掘主题;

  (2)写活人物,展现精神;

  (3)结构灵活,手法多样;

  (4)记事生议,情理交融。

  作业:

  1、能了解计划的概念,种类,特点,写作格式和请求,能比较熟练的写出一份工作计划和总结。

  2、了解通知和启事的基本知识,写出一则通知和一份《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三):

  应用文写作——通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通知的概念、分类和用途。

  本事目标:

  掌握通知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通知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通知的有关消息表达清楚、完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解题(概念与分类)。

  (一)、通知的定义

  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请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通知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组织对所属成员传达消息或布置工作的常用的应用文。可分为工作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会议通知。

  (二)、通知的特点:

  通知除了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之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使用也十分广泛,它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不受资料制约,即可用于布置工作、传达重要指标,也能够用于知照一般事项的下行文种。

  三、写法指导

  (一)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通常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文种构成;发文机关+文种:一种是仅用文种“通知”作标题。

  (2)主送机关:受文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3)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请求。

  (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终一页的最下方。)

  (4)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那里能够省略不写。

  (二)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知的常规格式和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示例演示:

  四、写作实践

  请以广汉市金雁中学教务处的名义通知全体任课教师在12月22日午时4点到阶梯教室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两种格式都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有效消息。)

  五、练习纠错、讲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通知,说说有哪些错误之处)。

  六、作业:请你根据以下资料以校学生处的名义写一份通知。

  学校将于5月18日晚上7点在多功能厅开展“青春让梦想飞扬”主题演讲比赛,请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好本班选手准时参加。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四):

  【教学目标】

  了解通知、通报的结构和写作请求,掌握通知、通报的适用范围。

  【重点难点】

  根据请求正确选择文种写出合乎规范的通知、通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知

  1、概念

  通知是知照性公文,“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请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传达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的公文。

  2、特点

  (1)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知照。

  (2)广泛性。通知的广泛性表此刻多方面。

  (3)时效性。通知有必须的时效请求。

  3、种类

  根据资料的不一样,通知大体能够分为四类。

  (1)批转、转发、颁发性通知。

  (2)指示性通知。用于布置下级机关工作事项,指示工作方法、步骤。

  (3)会议通知。是组织会议的单位制发的公文。

  (4)任免人员的通知。用于任免干部。

  4、格式与写法

  通知的格式,包含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1)标题

  由制发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

  (2)主送机关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

  (3)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4)落款署名和日期。

  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能够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5、写作请求与例文分析

  (1)指示性通知:须写明提出指示的根据与指示事项,资料请求明确具体。

  (2)颁布或转发性通知:请求在正文中简短地说明所颁布或转发的公文的制发机关、制发(批准、生效)日期与公文标题以及颁发或转发的目的、意义与请求等。被颁布或转发的公文均为通知的附件,须注明附件的序号与标题、件数。

  (3)任免人员的通知:请求写明批准的机关、日期与被任免人员的职务、姓名。

  (4)会议通知:请求写明召开会议的名称、目的、议题、时间、会址、对参加会议人员的请求(如准备发言、文件、论文、生活用品等)、注意事项以及筹办会议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电报挂号、会议食宿安排、去会址路线、接洽标志等。

  第二课时

  二、通报

  1、概念

  通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景”的行政公文。

  2、特点

  (1)典型性。

  (2)指导性。

  (3)时效性。

  3、种类

  (1)表彰通报。

  (2)批评通报。

  (3)情景通报。

  4、格式与写法

  通报由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构成。

  (1)通报的标题:发文机关、主要资料、文种。

  (2)通报的正文

  ①表彰及批评通报

  A)介绍事实与现象;

  B)揭示事实的性质、意义;

  C)做出表彰或处理决定;

  D)提出期望和请求。

  ②情景通报

  A)缘由和目的;

  B)情景和消息;

  C)期望和请求。

  5、写作请求与例文分析

  (1)通报一般不提出具体工作请求。

  (2)通报文风要朴实。

  (3)通报观点要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是非分明,忌含糊其词。

  三、思考

  通知、通报各自的特点、种类和适用范围有什么联系?

  四、完成课后练习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五):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经济文书中的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结构和资料。

  二、教学难点

  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的结构和资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议论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主要资料:商品说明书和广告

  授课步骤:

  一、导入

  前面两章,我们学到的应用文主要涉及行政和一般事务,但如果涉及到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有关的经济生活时,我们又该运用哪些应用文呢?这就是我们下头要学习的经济文书。我们将学习四类: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

  二、商品说明书

  (一)商品说明书的概述

  在生活中,我们购买或接触到新的商品,都是经过阅读该商品的附带说明书,才

  获得该商品的有关知识,才会正确使用它,那么商品说明书是什么呢?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接下来一齐学习。

  1、概念

  商品说明书(又称产品说明书或使用说明书),是对商品的性能、构造、功能、使用、保养等进行说明或介绍,让人们了解其特点,获得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正确地使用和保养商品的书面材料。

  目的:指导消费者了解商品特点、性能、使用方法

  作用:商品和消费者的桥梁;正确使用商品的向导;最大限度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保证

  2、特点

  商品说明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有其特点,主要有:

  (1)知识性

  商品说明书的目的是正确指导用户认识和使用商品,它必须介绍商品有关知识,从资料上看,它具有知识性。

  (2)实用性

  消费者阅读说明书是为了掌握商品的使用方法,所以要实用。

  (3)科学性

  商品说明书资料要详实可信,贴合商品自身特点。

  (4)条理性

  说明书的使用性很强,所以必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使用者一目了然。

  (5)真实性

  商品说明书的实用性决定着对产品的介绍要客观,因而真实性是一个基本特点,如果夸大其词,就失去了说明书的作用。

  3、种类

  (1)根据写法不一样可分为:

  ①条款式:把有关事项按必须顺序分条列项地说明

  ②叙述式:用短文把有关事项综合诉说

  (2)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

  ①说明式:对商品自身情景进行平实的解说

  ②文艺式:采用对话、讲故事、连环画等形式对商品进行说明,较趣味味性

  (3)从包装角度可分为:

  ①包装式:将说明的文字图示直接印在外包装物上,一目了然

  ②内装式:将说明书单列,印成单页或多页,封在包装内部

  (二)商品说明书的结构和资料

  常见的商品说明书一般包含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

  1、标题

  一般是用商品名称加上文种,如《多功能扬声器使用说明书》,也有只以《使用说明书》为标题。

  2、正文

  一般写商品的基本情景,如商品的用途、性能、结构、技能指标等,以及商品的使用方法,保养知识和有关注意事项。

  药品说明书:着重说明成分、主治、功能、用法、用量

  机械产品说明书:着重说构造、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

  食品说明书:着重说明配方、使用方法

  家电类说明书:着重说明功能和操作方法

  正文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条文式和短文式

  3、落款

  主要写生产商和经销商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电报挂号等。

  (三)例文分析P110例文

  (四)商品说明书的写作请求

  1、真实:这是写商品说明书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

  2、正确:说明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又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所以要把对象

  介绍清楚,必须正确精当,不可含混不清。

  3、通俗:商品使用者的文化程度差异很大,要让所有人都看懂,必须通俗易懂。

  4、规范:商品说明书要贴合必须的说明次序,包含必不可少的说明项目。

  二、广告

  (一)导入

  看电视现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有同感,电视节目之间穿插的东西太多,这就是广告。广告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扩大影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产品的品牌,下头我就一齐学习有关广告的知识。

  第三、四课时

  广告的概述

  1、概念

  广告是经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网络等媒介,公开广泛地向公众进行宣传,把有关的商品消息、服务消息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应用文体。

  2、特点

  (1)真实性

  它是广告的生命,我国《广告管理条例》规定:广告资料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欺骗或蒙蔽用户和消费者。

  (2)效益性

  广告的目的是推销产品或服务,所以广告要以低成本调动观众的消费心理,促使购买行为实现。

  (3)时效性

  广告是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入产出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时效,要及时制作广告,合理安排广告发布与商品发布进入市场的时间次序。

  (4)创造性

  广告无固定模式,贵在创新,不落俗套。

  3、作用

  (1)传递消息,指导消费

  (2)促进消费,推动竞争

  (3)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4、种类

  (1)依用途分:消息广告、推介广告

  (2)依表现形式分:文字广告、以图画为主广告、图文并茂广告

  (3)依传播媒介分: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路牌广告、灯光广告等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六):

  一、概说

  所谓经济应用文,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指经济领域的应用文。它的资料、使用等与其他应用文有较大的区别。(一)清楚几个概念:

  1、公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文包含应用文,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里规定的13个文种再加上机关常用应用文。狭义的则单指13个文种。本教材所取为狭义公文。

  2、应用文:一般指机关常用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论文、简报等等。

  (二)应用文与公文的异同

  1、应用文比较注重资料和写法上的处理。如请求起句立意法,请求条理清晰;资料请求贴合不一样文体的需要等。

  2、公文更注重格式上的规范请求。所以对格式请求较严格。学习时应当异常注意格式上的请求,必须要规范处理。

  二、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实用性:理论学习应当为实际运用服务。应当让学生明了学习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2、实效性:运用效果是最高的请求。所以,请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安排相当的练习和作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

  3、专业性:不一样的专业有不一样的使用资料和使用请求。如法律专业,可研究加重司法文书、经济合同等资料的比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可研究加大公文等资料的比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写作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节学习应用文的意义与作用

  三、学习的意义:

  1、增高素质的需要

  写作本事现已成了素质的一个明显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中大多写作本事欠缺:懂抄袭的多,懂加工的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偏离有必要增高这方面的素质。

  2、做好工作的需要

  越来越多单位、岗位请求有较高的写作本事。即使在学院里,担任干部,无论是班里的,还是系里,或是学院的,都请求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写作本事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学习的作用:

  1、利于理解并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学习中,随着学习的深入,能了解到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中会有很多的例文,经过例文的学习和理解,能拓展认识,利于知识的积累。

  2、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方便工作学习中,从教材和课堂上的例文,利于学生把所学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便于寻找突破口。

  五、学习应用文的途径与方法:

  1、增强写作理论、政策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修养这是写作的基础。仅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厚积薄发。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业务的操作,应用文与现实、与业务操作等联系紧密。需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乃至理解,学习上才能举一反三。

  3、熟悉文体特点,增高文字表达本事,应用文资料比较固定,写法比较固定,所以,学习时若能理解文体特点,增高语言文字表达本事,将便于学习的深入。有学生的总结提出其经验是“四到”,不妨参考一下:

  (一)心到:态度好

  (二)脑到:多思考

  (三)眼到:多借鉴

  (四)手到:多动手。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七):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及其特点

  (二)掌握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其运用

  (三)构成初步运用应用文各要素的本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特征

  (二)教学难点:应用文各要素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议论法

  第一课时

  主要资料:应用文的概述;应用文五要素之主旨、材料

  授课步骤:

  一、导入

  (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过的文摘体裁有哪些?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

  今日我们将学习一类新的文体——应用文

  (二)再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往接触过的应用文有哪些?

  书信、演讲比赛中使用的演讲稿、学校橱窗里张贴的通知、运动会时写的通讯稿件等

  本学期,我们讲系统地学习关于应用文的知识,熟悉并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及用法。

  二、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传播消息时使用的格式规范、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体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得到的消息有:

  (一)应用文是一种文体(本质属性)

  (二)应用文格式规范、行文简约、具有实用性(特点)

  (三)应用文的使用者是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个人

  (四)应用文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传播消息的(作用)

  三、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概念中现已包含了几个特点,总结一下如下:

  (一)实用性

  (二)真实性

  (三)规范性

  (四)简约性

  (五)严格的时效性

  四、应用文的种类

  前面提到的书信、演讲稿等都属于应用文,但它们是不一样种类的应用文,那么应用文究竟分几种呢?本教材将应用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七类应用文体,本学期我们讲逐一学习。大家可参照课本目录简要浏览一下。

  分类: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学业文书、诉讼文书、社交礼仪文书、文稿演示

  五、明白了应用文的概念和特点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组成应用文的几个要素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文摘的要素?我们学过的'问题中都有哪些要素?

  议论文:论点、论据、结构、语言、论证

  说明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说明

  记叙文:中心思想、事例、结构、语言、叙述

  应用文同样也有五个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一)应用文的主旨

  1、概念

  主旨是行文者在说明问题、反映情景、证明主张时,经过文摘全部资料所表达出来的一种

  态度和意图,也叫主题、观点或中心思想。

  2、确立主旨的原则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3、确立主旨的方法

  (1)揭示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部联系)

  (2)反映时代精神(现实需要什么,我们就反映什么)

  4、证明主旨的方法

  (1)标题明旨(公务文书中多见)

  (2)开宗明义——用文摘首句直接表达主旨(P3例文)

  (3)文末点题——用文摘的结束语句来表达主旨

  例:P77例文改作《暑假生活回顾》:“综上所述”

  (4)段首显旨(多用于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

  例:P78例文四《××学院党委统战部2004年度工作总结》

  (二)应用文的材料

  1、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指作者为实现某一写作目的,收集货积累的能够表现文摘主旨的事例、事件、数据、道理及资料等

  2、取材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得第一手材料

  (2)调查采访

  (3)积累材料: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很多素材,借他人的材料为己用

  方法:撰写笔记、资料卡片、剪贴资料、网络查阅

  3、选材

  拥有很多材料,但不必须都适合文摘的用途,这时就需要适当取舍,选取最适合的材料。那么选材有哪些请求呢?

  (1)真实

  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均要真实,这也是贴合应用文真实性的特点

  (2)典型

  选取的人或事件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3)新颖

  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4、剪裁

  材料选取好后,如何安排运用呢?这就涉及到剪裁的问题。就像买布做衣服,布料买回来后,还需要量体裁衣。

  剪裁的请求:

  (1)服从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先、后、详、略

  (2)合理安排材料的顺序

  (3)点与面结合。既有整体情景的说明,又有典型事例的介绍

  (4)详略得当

  课堂练习:P14第四题

  第二课时

  主要资料:应用文五要素之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授课步骤:

  一、导入

  学习了应用文的主旨和材料后,我们继续学习应用文的另外三个要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八):

  第一单元导论

  一、教学请求:

  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概括性认识,为下头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应用文的基本概念。

  2、应用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应用文概述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或个人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文摘的总称。

  二、应用文的种类行政公文:如公告、通告、通知、通报通用类事务应用文:如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公务文体

  法律应用文:如起诉书、自诉状

  经济应用文:如经济合同

  专用类

  礼仪应用文:如欢迎词、欢送词、开幕词、祝词

  应用文涉外应用文:如涉外函电、备忘录

  书信类:如证明信、推荐信、感激信、申请书

  私务文体条据类:如借条、请假条

  其他

  新闻文体:如新闻、消息、通讯

  其他:如论文

  三、应用文的作用

  1、规范和准绳作用

  2、宣传和教育作用

  3、交流和沟通作用

  4、凭证和档案作用

  四、应用文的一般特点

  1、实用性2、程式性3、时效性4、朴实性

  第二节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请求

  一、材料真实典型

  二、观点正确鲜明

  三、结构严谨

  1、层次清楚、段落分明

  2、过渡天然、前后照应

  3、开头结尾简洁明了

  四、语言得体

  1、庄重得体2、通俗易懂3、正确规范4、简明扼要

  五、格式规范

  1、广泛阅读范文

  2、很多实践训练

  作业:在本单元学习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请求后,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感悟?

  第二单元公文

  一、教学目的请求:

  1、了解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9种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和使用范围。

  2、掌握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会议纪要等6种常用公文的行文关系及其具体的写作请求和方法。

  3、学会仿照教材中的范文进行写作,做到格式规范。

  二、教学重点:

  公文的格式和写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公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务活动时所使用的体式完整、资料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狭义的公文是指行政公文,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构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的特点

  1、法定的权威性2、明确的政策性3、严格的时效性4、程式的规范性

  三、公文的作用

  1、规范和指导作用

  2、宣传和教育作用

  3、凭证和依据作用

  4、交流和沟通作用

  四、公文的种类

  (1)按适用范围划分为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

  (2)按行文方向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按缓急程度划分为特急、急件两种。

  (4)按保密级别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五、公文的格式

  1、眉首部分

  眉首部分位于公文首页上部红色反线之上。

  (1)公文的份数序号。简称份号,它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办法》规定:绝密、机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份号标注在公文首页左上角第一行,用七位阿拉伯数码顶格标注,不足七位数用“0”补齐,如“0000006”。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简称密级。《办法》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密级顶格标注在首页右上角的第一行,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保密一年以上的,注明年数;不足一年的,注明月数。

  (3)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均应当标明紧急程度,分特急和急件。紧急程度标注在首页右上角密级之下。

  (4)发文机关标识。一般由发文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若是几个机关联合行文,应将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5)发文字号。包含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部分,如“中青办发〔2010〕22号”发文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名称的缩略语,如“中青办”“是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的缩略语。

  (6)签发人。它是代表机关最终核查并批准公文发出的领导人姓名。签发人平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写“签发人”三个字,加冒号,再写签发人姓名。

  2、主体部分

  (1)公文标题。一般包含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和公文种类三部分。如《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意见》。

  (2)主送机关。就是主要受理机关,是理解公文并对公文负主办或答复职责的机关。主送机关标注在标题之下,靠左顶格书写。

  (3)正文。它是公文的具体资料部分。在主送机关下一行,每一天然段空两格写起。数字、年份不能回行。正文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请求开门见山地交代发文的依据、起因、目的。常常用“为了”“为使”“根据”“按照”“由于”“鉴于”等词语开头。

  主体是公文的最主要的部分。叙事要突出重点,说理要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核心。在结构上多用总分式,分条列项,做到条理清楚。

  结尾常使用固定的习惯用语。一般对受文机关提出具体请求和期望。

  (4)附件。公文如有附件,应在正文下空一行左侧起空两格注“附件:”然后标出附件名称,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如不止一个附件,应用阿拉伯数字排序。

  (5)发文机关。也称“落款”。发文机关是公文的法定作者,在正文右下方标注。

  (6)印章。

  (7)发文日期。

  3、版记部分

  版记包含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说明。

  第二节公告、通告

  一、公告与通告的概念和特点

  (一)公告的概念和特点

  1、公告的概念

  公告是政府职能部门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

  2、公告的特点

  (1)资料公开性

  (2)形式多样性

  (3)行文庄重性

  (二)通告的概念和特点

  1、通告的概念

  通告是在必须范围内向社会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时使用的公文。

  2、通告的特点

  (1)制约性。对遵守性通告而言,他带有强制性,请求人们必须遵守。

  (2)周知性。经过公告能够提示人们知晓或注意有关事项。

  二、公告与通告的主要区别

  1、告知范围

  2、约束性

  3、事项重要程度

  4、发文机关级别

  三、公告与通告的写作方法

  1、标题

  公告和通告的标题可分为完全是标题、非完全是标题两种。完全是标题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要素组成的标题。如《国家教委关于维护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的通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施行<福建省消防条例>的公告》。非完全式标题仅有三要素的一个或两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关于京通快速路施工期间禁止机动车通行的通告》、《公告》《通告》。

  2、正文

  公告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包含:

  (1)发布公告的缘由。它是发布公告的依据,因何事而发,通常用一两句话概况。

  (2)公告的具体事项,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决定等。

  (3)结束语。一般另起一行,写“特此公告”“现予公告”。

  第二中写法:只写具体事项。

  通告正文的写法。

  (1)发布通告的缘由。

  (2)通告的具体事项,写清楚什么范围内、告知谁、告知何事。

  (3)结束语。通告的结束语根据具体资料而定,一般写执行通告的请求,作为强调;也

  能够写明执行的时间、范围和有效期;还能够用“特此通告”“此告”作结束语。

  3、落款。

  在正文的右下方写明发文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有的直接加盖公章。联合发文时,将主办单位名称写在最前,其余分行书写。发文日期另起一行,注明年、月、日。

  四、公告和通告的写作请求

  1、公告的写作请求

  (1)行文简要。

  (2)用语得体。

  2、通告的写作请求。

  (1)目的明确。

  (2)行文清晰。

  第三节通知

  一、通知的概念和作用

  通知”,是“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传达请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的一种公文文体。

  二、通知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

  2、具有知照性

  3、具有时效性

  三、通知的种类

  从性质和资料上划分,通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发布性通知,指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在发布(或废止)行政法规和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和其他重要文件时的使用的通知。

  (2)转发性通知,转发需要下属单位知晓的上级单位、同级单位或不相隶属单位的公文。

  (3)指示性通知。用于直接发布行政法规和对下级某项工作的指示、请求。带有强制性、指挥性和决策性。

  (4)批示性通知,又称转发性通知。领导机关用批转、转发的方式发布某些法规,请求下级贯彻执行。批转下级机关送来的工作报告、提议、计划等,以及沟通情景,指导工作。

  (5)周知性通知。多用于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宣布某些应知事项,不具有强制性。

  (6)会议通知。用于对上级或平级。

  (7)任免通知。上级机关对任免的人员用通知的形式告知下级机关。

  四、通知与通告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一样

  通知的适用范围广,通知除公布和传达某些事项外,还有多种用途,如批转通知、转发通知等;通告只用来发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2、受文对象不一样

  通知有明确的受文对象,写作中标明主送机关;通告的受文对象不确定、不具体、也不标明主送对象。

  六、通知的写作方法和请求

  1、通知的格式和写法

  通知一般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文种“通知”作标题。

  (2)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请求。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终一页的最下方。

  (3)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那里能够省略不写。

  通知是上级请求下级或个人参加某一会议或者做某件事情时使用的一种文体。通知的资料要写得明白、具体。

  a、在第一行正中写“通知”二字,也可视情景写成“关于xx的通知”、“紧急通知”等。

  b、写被通知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c、写通知资料。如资料较多,可分条开列。

  d、结尾可写“特此通知”等字样。

  e、最终写上发通知者的名称和发通知的日期。用公文形式发出的通知要加盖公章。

  2、通知的写作请求

  (1)注意规范使用不一样种类的通知。

  (2)拟好公文的标题。

  (3)通知事项必须清楚明白。

  第四节通报

  一、通报的概念和作用

  通报时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景的下行文。无论是表彰性的、批评性的,还是情景通报,通报所反映的资料都是典型、突出的,具有必须影响力,给人们提醒与启迪,能起到楷模或警戒作用。

  二、通报的特点

  1、典型性

  2、真实性

  3、向导性

  三、通报的种类

  1、表彰通报。用于在必须范围内表扬好人好事。

  2、批评通报。用于在必须范围内批评错误,纠正不良倾向。

  3、情景通报。多用于向有关方面知照应当掌握和了解的消息、动态,以供工作参考。

  四、通报和通知的区别

  1、行文的作用

  通报的作用是教育、启迪、提醒或交流情景,一般没有遵守、执行的请求;通知的作用

  是受文单位知晓有关事项并按请求办理。

  2、表达方式

  通报要叙述结合,既有对具体事实叙述,又有对事实分析评价;通知一般用概括性语言叙述、说明,较少或不做议论。

  3、行文时间

  通报是事后行文;通知是事前行文。

  五、通报的写作方法和请求

  1、通报的格式和写法

  通报的写法,在结构上大体是由标题、受文单位、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

  (1)标题通报的标题写作情景同通知、通告,能够有几种情景。

  (2)受文单位一般通报有受文单位。少数普及性通报,能够不写受文单位。

  (3)正文正文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引言部分,主要是概括通报的资料、性质、作用和请求。如批评性通报的引言能够写:“现将xx通报发给你们,望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表扬性通报的引言是:“特对xx通报表扬,望各单位组织学习”等。

  二是事实部分。表扬性通报写先进事迹,批评性通报写错误事实。既要把主要事实写出来,又要写得精练概括。

  三是分析处理部分。对先进事迹的先进性或错误事实的本质,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有的还要分析出先进事迹的经验或犯错误的原因,并且提来源理意见,如表扬性通报还能够写出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的决定,批评性通报写来源分决定。

  四是号召或请求部分。提出根据通报的精神请求人们去如何做,或者号召为实现什么目标奋斗。有的通报正文部分不写引言、开门见山直接叙述事实。这也是能够的。

  (4)落款。写上发文机关名称及发文日期。

  2、通报的写作请求

  (1)事实要真实、典型。

  (2)评析、奖罚要客观公正。

  (3)表达方式要叙述结合。

  第五节报告、请示、批复

  一、报告、请示

  1、报告、请示的概念和作用

  报告属于上行文,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景、提出意见和提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所使用的公文。报告的作用是让领导机关了解本单位的工作情景,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指导工作供给依据。报告是上级机关了解下情、下级机关反映情景、上下沟通的主要渠道。

  请示是请求性上行文,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决断、指示、批准、支持并明确答复使用的公文。下级机关对于自身无法处理、无权决定或无力办理的事项,需要使用请示。

  2、报告、请示的特点

  (1)报告的特点。

  ①行文的单向性。

  ②表达的叙述性。

  (2)请示的特点。

  ①事前性。

  ②恢复性。

  ③单一性

  3、报告、请示的种类

  (1)报告的种类

  ①工作报告。

  凡是用来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报告,都是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又可分为综合工作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两种。

  综合报告涉及面宽,要把主要工作范围之内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能够有主次的区分,但不能有大的遗漏。大到国务院供给给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某单位向上级供给的年度、季度、月份工作报告,都属于这种类型。

  专题报告的涉及面窄,只针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者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汇报,如党的机关关于“三讲”工作的报告,行政机关关于技能革新工作的报告等等。

  ②情景报告

  如果本单位出现了正常工作秩序之外的情景,譬如说发生了事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对工作产生了必须程度的影响,应当及时向上级将有关情景原原本本的进行汇报。即使对工作没有太大影响,一些有倾向性的新动态、新风气,以及最近出现的新事物等等,必要时也要向上级报告。

  ③答复报告

  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称为答复报告。这种报告资料针对性最强,上级询问什么,就答复什么,不能答非所问。对待上级机关的询问,必须要慎重,如果不了解真情,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再作答复。

  (2)请示的种类

  根据资料的不一样,可将请示分为以下四种:

  ①请求指示类。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或出现新情景时,请求上级机关给予处理该问题或情景的指示。

  ②请求批准类。下级机关在办理某一事项时遇到某种困难或问题,自我无权决定和处理时,请求上级机关的批准。

  ③请求帮助类。下级机关应办的事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本单位有困难,请求上级帮助处理。

  ④请求批转类。下级机关处理的重大事项,超出本机关职权范围,需要其他地区、部门、单位贯彻执行,所有提出意见,请求上级批转。

  4、报告、请示的区别

  (1)资料请求不一样。请示的资料请求一文一事;报告的资料可一文一事也可一文数事。

  (2)侧重点不一样。请示属于请示性公文,侧重于提出司题和请求指示、批准;报告属于陈述性公文,侧重于汇报工作,陈述意见或者提议。

  (3)行文目的不一样。请示的目的是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个问题;报告的目的是让上级机关了解下情,掌握情景,便于及时指导。

  (4)行文时间不一样。请示必须事前行文;报告能够在事后或者事情发展过程中行文。

  (5)报送请求不一样。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受双重领导的单位报其上级机关的请示,应根据请示的资料注明主报机关和抄报机关,主报机关负责答复请示事项;报告能够报送一个或多个上级机关。

  (6)篇幅不一样。请示一般都比较简短;报告的资料涉及面较为广泛,篇幅一般较长。

  (7)标题写作不一样。一般来讲请示的标题中不写报告二字,就是xxx关于xxxxxx的请示;报告的标题中不写请示二字,就是xx”x关于xxxxxx的报告。

  (8)结束用语不一样。请示的结尾一般用“妥否,请批示”或“特此请示,请予批准”等形式,请示的结束用语必须明确证明需要上级机关回复的迫切请求;报告的结尾多用“特此报告”等形式,一般不写需要上级必须予以答复的词语。

  (9)处理结果不一样。请示属于“办件”,指上级机关应对请示类公文及时予以批复;报告属于“阅件”,对报告类公文上级机关一般以批转形式予以答复,但也没必要件件予以答复。

  5、报告、请示的写作方法和请求

  (1)报告的写作方法。

  ①标题。写明制发机关名称、报告所针对的时间或资料、文种。②主送机关。③正文。一般包含四部分:工作进程、成绩、工作措施与经验(体会),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今后工作安排。最终通常以“特此报告”结尾。④制发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

  (2)报告的写作请求。①重点突出。②条理清楚

  (3)请示的写作方法。

  ①标题——请示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标准公文标题,即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如《市商业局关于增设社会商业科的请示》。二是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海关车辆养路费缴纳标准问题的请示》。拟写请示标题,关键是写好“事由”。要明确、简括地表达出请示的核心资料,以便上级机关正确了解和把握,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批复。

  ②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原则上只能是一个直接上级。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请示不得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③正文——正文是请示的核心资料、必须写得充分、明确、具体,要写清一下两方面的资料:

  a、请示缘由。这是请示写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请示的目的能否得以顺利实现。所以,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请示的原因和背景情景,或请示问题的依据、出发点及思想基础交代清楚。写法上一般采用叙事和说理结合的表达方式,叙事要精炼,说理要透彻,力戒繁冗累赘。

  b、请示事项。即请示的具体资料。要将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批准或批转的具体问题或事情全盘托出,请求上级机关作出答复。写好这一部分,一要明确,即直截了当,明白显露。是请求上级机关对某项工作作出指示,还是对处理某一问题作出批准,抑或是请示批拨资金或物资等等,必须明确无误地予以表达,令人一目了然。切忌含混晦涩,隐约其辞,亦不可拐弯抹角,言此意彼。二要具体,即对于请示事项的陈述,必须要细致入微,清晰可鉴。若请求批拨资金,则应写明总计需用资金数额多少?已筹到多少?尚需领导处理若干,切记笼统空泛。若请求批驳物资,应将品名、型号、规格、数量等要素写清楚。有时亦可提出本单位对处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案,并证明倾向性的意见。

  ④结语。请示的结尾,一般用较为固定的结语,以示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要讲究规范,通常用“特此请示,请予批准”(请求批准的请示)、“妥否,请批示”(请求指示的请示)、“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批转性请示)等习惯用语。异常需要注意的是,请示的结语绝对不能出现“报告”字样,免致混乱,延时误事,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⑤落款——请示机关的署名,并加盖公章。如标题中已标明请示机关名称,则只需加盖公章。成为时间。写明请示世纪发出日期。要用汉子写全年月日。在成文日期下一行居左空两格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4、请示的写作请求。①一事一请。②不可越级。③不可多头请示。④语气要谦虚恭敬。

  二、批复

  1、批复的概念

  批复是下行文,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公文。

  2、批复的特点

  (1)权威性。(2)针对性。(3)鲜明性。(4)指示性。

  3、批复的写作方法和请求

  (1)批复的写作方法。

  批复的结构包含标题、主送单位、正文、结尾、发文机关几部分。

  ①标题

  标题包含批复机关、批复事项和批复文种三个部分。如《宏大公司对〈燕奇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举办"燕奇杯"书法大赛的请示〉的批复》。也可只写批复事项及文种两部分,如《关于建立东风电机厂工会委员会的批复》。

  ②主送单位

  即来文请示的单位。其位置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批复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不可缺少主送单位。

  ③正文

  分为开头、资料和结语三部分。

  开头一般注明批复的依据,用以说明是针对哪个请示所作的批复,请求写得严谨、明确。如"《燕奇国际文化交流公司关于举办燕奇杯书法大赛的请示》(燕奇字[1994]14号)收悉",然后,一般写如"经董事会研究,现批复如下"、"经研究,批复如下"等。注意不可简单写成"x年x月x日来文收悉",许多来文,究竟是哪份,很不清楚。

  请示的资料决定批复的写法。下级机关只就某个具体事项请示,批复的资料亦简单明了,可直接表态,同意的就写肯定意见,不可意的要提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缘由。有的批复具有必须的普遍性,则需上级机关较为详细地写明批复态度,充分阐明理由。还有些批复可在同意的前提下,原则性地提出期望。如"期望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在发扬我公司的企业文化传统方面,作出奋力"。

  结语使用的语言要简短,语气要坚决,态度要鲜明。

  ④批复的结尾多用"此复"、"特此批复"等习惯用语。

  ⑤发文机关、发文日期也是不可遗漏和忽视的部分,并且要书写完整。

  批复的写作范例

  xx市xx区人民政府

  x政批[1998]第3号

  关于组建xx集团的请示的批复

  xx实业总公司:

  你公司xx[1998]1号文收悉,经区政府研究,同意你公司组建xx集团,特此批复。xx市xx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盖章)

  主题词:机构组建批复

  送:区财贸部、区经委

  xx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一九xx年六月二十九日印发

  共印9份

  应用文写作教案(十九):

  教学计划:

  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2、了解日常事务类文书:介绍信、证明信、慰问信、表扬信、感激信、祝贺信、请柬、聘书、倡议书、嘉奖书等写作方法。

  3、了解告启类文书:启事、声明、公示、公告、通告、海报、商业广告、通知、通报、产品说明书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商业广告、通知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作用和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写法。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企业管理干部来说十分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说、检验,代表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影响到企业的美誉度和信誉度。所以,我此刻就与大家一齐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应用文的概念

  1、如何理解文书、应用文、公文的概念?

  有的教材这样定义:

  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私事务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必须惯用文摘体式的文字材料。

  应用文又叫实用文,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为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常用的一种文体,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

  公文又叫文件,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所构成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并在法定的范围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2、公文和应用文都是文书,通常情景下,人们习惯于把正式的加带红色文件头的称为公文,而日常事务性的称为应用文,其实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两者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广义上没有具别,狭义上应用文大于公文,包含了公文。

  三、应用文的主要特点、作用、分类及写作请求

  1、应用文具有广泛性、实用性、规范性(程式性)时效性和授意性与受意性(工具性)等特点。

  2、应用文具有指导、督促、协调、宣传、教育、交流、代言等作用。

  3、应用文分类方式有多种,能够按用途分,按体裁分,按格式分,按行业分等。

  4、应用文写作请求资料真实具体、适应时代和阅读对象、合符规范格式、文字浅显简洁。

  四、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介绍信

  ⑴介绍信是用于证实本单位有关工作人员身份、介绍其工作使命、凭此与其他单位接洽工作的一种证明性函件。

  一种是固定格式,印刷好的介绍信格式,留存根,有编号,便于查询。另一种是公用信纸临时书写,不受限制。

  ⑵标题:介绍信或xx单位介绍信

  主送单位:顶格书写

  正文:一要写清被介绍者姓名、身份、随行人数;二要写清接洽事项和请求;三要祈请用语或谦敬语,如“请予接洽”或“请予支持”,之后写“此致敬礼”。

  落款:出具介绍信单位和日期,加盖公章。

  期限:括号标注“有效期x天”。

  2、证明信

  ⑴证明信是用于证明有关人员身份或有关事实真实情景的证明性函件。

  ⑵标题:证明或证明信、关于xxx的证明

  主送单位:顶格书写,加冒号,也可不写。

  正文:提行空两格,写清证明事由,实事求是,真实可靠,言之有据,引文正确,语言简洁。结尾写“特此证明”。

  落款:证明单位和日期,盖公章。

  附件:复印件加盖复制单位印章。

  3、慰问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有关方面、有关人员表示慰问、问候和致意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慰问信或xxx致xxx的慰问信

  主送对象:顶格写。

  正文:一是简要说明形势、背景及慰问原因,二是对被慰问者工作成绩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评价,对困难表示理解和同情,三是提出期望和勉励。

  落款:单位和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继续了解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表扬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表扬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的一种专用书信。可直送,可张贴,可送报刊发表。

  ⑵标题:表扬信或拟定题目,加副标题,如《见义勇为,堪称表率——对xxx的表扬信》主送对象:顶格写,公开发表的可不写。

  正文:一是概述表扬的缘由,简明陈述其先进事迹的梗概;二是对先进事迹作出恰当评价、热情的赞扬和充分肯定;三是表达向被表扬者学习心意,或号召群众向被表扬者学习。落款:单位和时间。

  2、感激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激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主要写法与表扬信大致相同。结尾写“此致敬礼”或“顺致最诚挚的谢意!”

  3、祝贺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取得突出成绩或遇上重大喜事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表示庆贺的专用书信,也叫贺信,以电报发出叫贺电。

  ⑵标题:贺信、祝贺信或加上发信单位、祝贺理由。

  主送对象:顶格写。

  正文:一是证明贺意,二是肯定成绩,三是简要作结,结尾再另起一行写上祝语或敬语。落款:单位和日期。

  4、邀请书(请柬、请贴)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或个人郑重地邀请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参加某项活动、会议、工作时所使用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有封面的写封面,无封面的居中写标题,横排竖排均可。竖排标题写中上方位置。

  应邀对象:此致xx单位或恭候xxx光临。

  正文:说明邀请事由,即写明活动时间地点,及报到有关事项。结尾“恭请(敬请)光临”。

  落款:单位和时间。

  印制请柬应注意:用语热情、诚恳、典雅、明白、得体。注意喜庆款式和设计艺术性,封面大方、精美。丧务请柬现多用《讣告》代替。

  5、聘请书(聘书、聘约)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某一职务或承担某工作时所使用的专用书信,一示敬重,二为守约。

  ⑵标题:居中写聘请书(聘书、聘约)

  聘请对象姓名:顶格写,也可在正文中特聘xxx为xx,或在正文后写此致xxx。正文:简要说明聘请原因、职务、期限,有的还写职责、权限、待遇、请求等。落款:单位和时间,盖章。

  印制的聘书常设计一个精美、庄重、大方的封面。

  6、倡议书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等为推进某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某项活动进取开展,向社会或有关方面首先公开提出的,带有号召性提议的一种专用书信。

  ⑵标题:可写正副双标

  主送对象:泛指的可不写,如在正文写“特向xxx发出如下倡议”。

  正文:分引言和主体,引言写原因、目的、形势、背景,“特提出如下倡议”过渡到主体。主体写明提议或期望大家做什么、怎样做,分条列出。

  落款:单位和时间。

  倡导资料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语言有号召力和鼓动性,为扩大影响可公开张贴、广播或登报刊等。有关方面响应倡议书的发出的倡议叫附议,写法相同。

  7、嘉奖书(嘉奖令、奖状、奖励证书、荣誉证)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对有关单位、有关人员所作出的成绩作出嘉奖、表彰、肯定的专用书信。

  ⑵格式:标题;嘉奖对象;正文:写清被嘉奖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取得什么成绩,或被评选为某某荣誉称号;结尾“特此奖励”或“特发此状(证),以资鼓励。”;落款:单位和时间,盖章。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告启类文书写作

  告启类文书是指机关、单位、团体就某一具体事项向群众公开陈述、报道、解说,以使周知的一种简短应用文,通常包含启事、声明、公示、公告、通告、海报、商业广告、通知、通报、产品说明书等。

  1、启事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需要公开向大家说明某件具体事情,或期望公众协助办理某

  项具体事务而使用的应用文。

  启事能够处理公、私事,不便以通告、公告等公文文种行文时,就采用启事。如招领、寻人、寻物、征订、征文、征房、招工、招聘、迁址、更名、改期、更正、开业、停业等事项。启事不如公告类公文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多具祈求性、商洽性和周知性。

  ⑵标题:常以事由+文种为题,也有直以事由或以文种为题。不能错写成“启示”。

  正文:写明启事资料,告诉大家什么事,需要大家帮什么忙,原因、目的、请求等,结尾可写特此启事、此启,或不写。

  落款:启事单位、时间,加章。

  语言注意:表述要明确、周到,语言要得体,祈求性的启事要真挚有礼,寻物启事要写清特征,而招领启事则要笼统含糊,以便认领核对。

  2、声明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证明立场、观点、态度或主张而发表的一种公文。

  一种是政府外交专用的声明,如《外交部声明》,也要两国联合声明。另一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可使用的通用声明,如宣布重要证件、支票、公章作废的声明。

  ⑵标题:常用单位+事由+文种

  正文:一是发出声明的原因、目的,二是声明的主要资料,要声明立场、态度、主张,语言精炼,用词恳切,切忌笼统、含糊。

  落款:单位、时间。标题已发单位的可不写单位,只签署法人代表职务、姓名,有的联署法律顾问姓名。

  3、公示

  ⑴定义: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团体领导机构,需要作出涉及某项决策、人事任免、组织处理或安排等要事项的决定,在事前征示必须范围公众意见的一种周知性公文。如《干部任前公示》。

  标题:最好不省略,而要按三要素写清楚。

  正文:一是公示缘由,二是公示事项,三是公示请求,便于群众反馈。公示时间一般是7—15天。

  落款:单位和时间,加章。

  4、公告

  ⑴定义:向国内外或社会发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种。公告通常是国家机关使用,而企事业单位一般用通告、启事。⑵对不良事和人的处理则常用布告、告示。

  5、通告

  ⑴定义:在必须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一种公文。具有通知和告知性,也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⑵标题:事由+文种

  正文:一要简明,重要事项要写清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和奖惩办法。二要注意行文语气,一般事项带有请求协助语气,特殊事项具有强制性,语言要严肃庄重。

  公告、通告、启事的联系与区别:三者都是公开发表示的告知性文书,都可在公共场所“公告栏”内张贴,但公告级别最高,范围最大,一般是国家机关发布;通告一般具有纪律、法律约束力;启事级别最小,使用灵活,适用性强,不具强制性。

  6、海报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向公众公布有关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学术和展览等方面活动消息的文书。凡此类消息不宜用启事、广告、通知的就用海报,公布商品消息、其他事项由不宜用海报。

  ⑵标题:如海报或球讯、电影消息、演出海报,能够配以图画,字体活泼多变。正文:写明活动资料、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参加人员、参加方式和注意事项。落款:若已写入正文中可省略。

  特点比较灵活,能够配图,巧妙设计,新颖活泼,字体、颜色都可变化;可用修辞,但不能乱吹。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继续了解告启类文书写作

  一、了解商业广告、产品说明书、通知、通报写作

  1、商业广告

  ⑴定义: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商业广告是经过必须媒体把商品、服务消息传递给人们,以便广泛宣传、促进销售的一种专门经济文书。

  ⑵广告对产品对企业的作业不言而喻。广告

  一可传播市场消息,沟通产销渠道;

  二可促进生产发展,增高经济效益;

  三要如实介绍商品,正确指导消费;

  四可促进市场竞争,活跃市场经济;

  五能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了解市场行情;

  六能美化市容环境,丰富文化生活。

  广告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突破了体裁格式限制,仅有原则,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商品本身、媒体质介和消费者心理特点来设计。形式能够多种多样,追求完美的艺术性和丰富的知识性、感观的趣味性。写作时要有推销价值、要有明确的宣传对象、要有鲜明的主题、要抓住消费者心理、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性。

  广告分类:按资料可分为商品广告、劳务广告、观念广告等,按传播媒体分印刷纸质广告、电视电台广告、交通路牌和公共场所广告等。

  ⑶广告的主要资料:

  一是商品原料、制作、效用、价值和价格;

  二是商品的性能、特征及对消费者作用、意义;

  三是商品的竞争优越性;

  四是商品的用户反映;

  五是选购的好处;

  六是商品制造者(厂家)经销商及其成功声誉。

  ⑷广告原则:一是法律性原则,必须遵守《广告法》;二是真实性原则,货真价实;三是思想性原则,以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引导消费者,不能包含迷信、色情及颓废的资料来刺激消费者;四是战略性原则,要与企业产品总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出发策划制作广告。

  ⑸广告的一般结构:标题、口号、正文、落款。

  报刊广告标题很讲究,不仅仅集中醒目表现广告主题,并且吸引消费者注意,诱发阅读兴趣,促使购买欲望。有直截了当式标题,有间接性标题,复合型标题。写法常有四种

  一是新闻式,如“xx交易中心隆重开业”;

  二是问答式,如“谁不期望牙好胃口就好?”

  三是赞美式,如“财旺福旺——旺旺雪饼”;

  四是格言式,如“犀利砂带磨世界不平”。

  广告口号又叫标语,在广告文字中常反复使用,是企业、商品的形象标志,有的是企业服务理念、宗旨、精神,如福人药业造福人人。便于记忆和传播。

  广告正文一般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写法不拘一格,体式多样。最终要落款,尽量告知购物地点、运输方式、付款方式、厂商名称、地址、电话和银行帐号等。

  2、产品说明书

  ⑴定义: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构造、使用、保养、维修等有关知识的说明性经济文书。

  ⑵产品名称:注明型号、商标、批准生产文号

  应用文写作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2、学生写作训练案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八课题(1)

  同学们,我们将来毕业会到工厂或机关工作,有些同学有可能担当工厂或关的宣传工作那么经常会遇到应用文。所以学会写应用文是十分重要的。

  二、训练步骤

  1、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济应用文?

  明确:是经济部门的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消息、处理事务而使用的一种文体。

  2、经济应用文的特点

  (1)很强的实用性

  (2)必须的权威性

  (3)特强的时效性

  (4)格式的规范性

  (5)资料的专业性

  3、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请求

  (1)资料真实

  (2)目的明确

  (3)眉目清楚

  (4)语言朴实

  (5)要经常练笔

  4、凭证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文的区别(7)

  定义凭证类:用来建立和确认某种关系的'凭据性文书(包含借条、收条、领条介绍信、证明信、聘请书、声明等)

  告启类:告知人们某件事的一种书面文体(包含启事、海报、请柬等)

  格式

  凭证类:标题、正文、落款

  告启类:标题、正文、结尾

  三、写作指导(1)

  经济应用文的写作,格式是最重要的,想写好应用文必须经常练笔,同时要注意报纸广告。这些对予我们写好应用文十分有帮助的

  四、写作训练(15)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小组写收条,第二小组写证明信,第三小组写寻人启事,第四小组写海报,然后进行交流。

  五、加强训练出示一些练习让同学们去辨别,是一步来区分,凭证类的应用文与告启类应用。(利用试卷将题目发下去让学生来区别)通达抽签提问个别同学来回答。最终由同学、教师一齐评定。

  六、布置作业

  写一份校50周年的征文启事。

  请求:

  (1)中心明确,有条下紊;

  (2)不少予400字。

  六国论教案(十):

  一、导读目的

  高二年级的学生现已积累了必须的逻辑思维知识,构成了必须的概念、确定、推理的本事,也具备了必须的论辩说理的语感本事。可是,他们的论辩说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简单化,同时,语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讲多导,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为此,本文的精讲导读目的能够确定为:

  1、学习本文中例证、比较、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三、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摘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并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我,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之后,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确定: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终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包含收束之意,并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景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末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仅如此,并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景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终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我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构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比较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终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气和现实意义。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此刻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景以及可能出现的不一样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正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这一点必须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因为高二学生的论证说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过其实,小题大作,要莫失之肤浅,浮光掠影。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注意说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千万不要片面化和简单化。)

  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能够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景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明白,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可是“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景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必须正确,论述也不必须全面。可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所以,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十一):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增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正确识别,运用的本事。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齐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增高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此刻河南开封),以所著文摘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摘,认为能够与贾谊、刘向的文摘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所以,苏洵将自我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之后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摘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从正反两个不一样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终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景与北宋情景作比较,证明六国力气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比较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比较,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所以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比较,将六国与六国比较,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议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一样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摘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比较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六国论教案(十二):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摘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所以苏洵把自我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齐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摘最终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景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应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我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理解。

  当世社会动乱,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能够保护自我,又能使自我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现已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联系了起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古讽今是史论常用的写法,《六国论》就是一篇史论,论的什么史,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经过上头的学习都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分析,他是怎样论的,六国论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这篇史论的中心论点,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两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方面就是两个分论点。

  一二两个小节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并提出两个分论点,引发下文的议论。

  接下来,围绕着两个分论点,作者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

  第三段,围绕着第一个分论点,结合赂秦的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展开论证。对于三个赂秦的国家,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第一个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双方土地消长,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争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国力日渐衰微,秦国的侵略野心愈来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赂秦求和适得其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的说明赂秦的危害。

  我们注意到,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用了比较论证方法,如把秦国得地的两种途径比较,赂者的失地的两种情景比较,总的说来是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战争造成的土地得失进行比较,还有,祖先艰辛辟地和子孙轻易割地比较,赂者奉之弥繁和秦国侵之愈急进行比较,比较之中强调“赂”带来的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

  其中,祖祖辈辈筚路蓝缕,艰辛开国得过程写得很形象,子孙后代软弱无能,割地求和的轻率以及被敌人步步紧逼狼狈尴尬的可怜相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用了古人的话,增强了论证的力气,这种论证方法叫引用论证。

  第四段,围绕着第二个分论点,结合齐、燕、赵的史实来展开论述。

  对于不赂秦的齐、燕、赵三国,作者分层论证,也分了三个小层。

  第一小层,讲齐国灭亡的原因。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合说燕、赵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终战败而亡,虽然有各自策略的失败,但原因主要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进一步论述了“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就是假设论证,或从另一个角度换个说法,也能够说是反面论证。

  三四两节论述是结合历史事实展开的,和一二节相比,能够发觉 是不一样的,一二节在展开论证的时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为什么弊在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赂秦而力亏,国力亏损,逐步灭亡。不赂者以赂者丧,道理是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存,被逐个歼灭了。我们把三四节这种论证方法叫事实论证,也叫事例论证看,而把一二节这种方法,叫道理论证。实际上,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经常结合使用。

  接下来,第5、6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意图。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从假设的角度为六国提出救亡图存的策略,举贤任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辱,这样能使秦国也心存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从反面推进论证,为六国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启示后人要吸取这个历史教训。

  最终一句从历史教训转到现实时弊,天然过渡,接下去,第6节,点名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总结)作为一篇史论文,属于广义的议论文,本文论点鲜明,论证逐步推进,逻辑层次井然,论证方法多样,(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论证方法分类的标准并不完全统一),说理有力,作为史论,本文由评论历史到针砭时弊过渡天然,讽谏当朝统治者的写作意图委婉但并不隐晦,主张明确,立场鲜明,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职责心。

  所以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史论文,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六国论教案(十三):

  历史的回声

  一、专题内涵简介:

  二、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第一板块:后人之鉴

  一、导入新课: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摘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此刻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奋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摘(《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之后苏洵把文摘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进取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我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六国地图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经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供给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现已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之后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请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我的力气,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六、分析第一、二段: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定句式否定了反面,再用肯定句式肯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力亏”,予以强调。第二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

  七、分析第三、四节: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最终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理解韩、魏、楚献地的情景:“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天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可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终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八、分析第五、六节: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此刻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所以,他们最终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证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天然了。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齐作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天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摘中运用的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

  九、小结:

  文摘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齐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较、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十、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十一、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十二、“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六国论教案(十四):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职责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经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我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景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摘“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摘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请求: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摘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我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本事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提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资料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我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日,就让我与大家一齐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那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摘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请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经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供给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3.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

  易读错的字:

  (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

  (3)率(shuà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yàn)

  (8)草芥(jiè)

  (9)与(yǔ)嬴(yíng)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

  (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咽(yàn)

  (16)悲夫(fú)

  (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

  四.整体把握文摘论证结构(20分钟)

  全班齐读课文,请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摘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资料。

  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

  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之后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资料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我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之后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经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

  3.提问:文摘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4.提问:文摘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

  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景和北宋的情景做比较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

  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景与北宋情景作比较,证明六国力气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期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摘。

  六国论教案(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摘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头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一样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资料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终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资料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气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一样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终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资料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团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

  ①“思考和练习”三、四。

  ②预习《伶官传序》。

  六国论教案(十六):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比较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摘,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正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摘,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杯具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摘——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摘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能够、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六国论教案(十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学生能经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理解和借鉴历史经验,增高认识社会的本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终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资料。

  提出自我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议论。

  如不能处理,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处理。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资料结构:

  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样看待六国的灭亡

  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国背弃了盟约自相屠杀而导致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没有爱惜百姓而导致灭亡;李桢在《六国论》中提到“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正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3、展示“时代背景”: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4、结合北宋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议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1、欧阳修评价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国论教案(十八):

  《六国论》属于史论。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进取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我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本事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职责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摘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我所学知识,说说以往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

  此刻,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议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议论、处理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齐议论处理。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天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气比较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我试结合文摘作答。

  明确:

  (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议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议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很多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气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应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景和北宋的情景作比较,六国力气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此刻一统天下,力气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头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能够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仅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摘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此刻我们一齐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此刻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摘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师:好,请暂停。此刻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能体现苏拭《六国论》观点的句子在文摘的第几段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能够不察也。”

  师:正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当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当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此刻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师:苏辙那里所说的“当时之士”中的“士”,是和苏轼文中“皆争养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吗

  生:我想应当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此刻所说知识分子。好。此刻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摘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头,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摘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能够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师:是这样。第三段从反面论述较详,第二段说到六国的就相对简略,结尾有一句是说结果的,是哪一句

  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师:再正确点说,应是——

  生:“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师:你再说说“先王”的正确做法。

  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师:其结果是——

  生:“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也。”

  生:教师,文摘第一段写了那么多人,有什么作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解答

  生:我认为那是为提出论点作准备。

  师:能否说得具体些

  生:是经过分析,为提出论点作铺垫。

  师:实质仍是一样,还是不具体。大家请看,第一、二两句,是说“士”多,且多怀技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何可胜数”之后,是说六国贵族和秦相吕不韦都曾大规模地“养土”,只是导致结果截然相反的关键在于“区处条理”,而不在乎养与不养。

  好。下头我们再看看小苏是如何分析的。××,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正面阐述韩、魏所处的位置的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师:不错。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论述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果结合第一段的论点,即“不知天下之势”和最末一段对天下诸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来考察,第三段说的天下诸侯不知“势”,只可是是从秦的角度来谈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三段仍是从反面来谈问题。第二段倒是从正面说的。但说的不是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而是说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并且是从齐、楚、燕、赵和秦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下头,我们再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大苏和小苏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以很多的史实作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经过对照,来显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对第一段提出的论点加以证明。

  最终,我们再简单地比较一下三篇同题文摘的“同中之异”。同学们可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声议论。

  (生:议论。约6分钟。)

  师:好,我们先明确这三篇同题文摘的共同点。××,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应当是他们的写作目的,都是针对北宋王朝的现实,有感而发的。

  师:对。这就人们常说的借古讽今,寄托讽谏之意,具体他说,老苏是如何表达讽谏之意的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师:那大苏呢

  生:……

  师:小苏呢

  生:……

  师:好,你请坐。大苏、小苏的表述不如老苏那么明确,是吧

  生:是。

  师:这也许是他们的同中之异的表现之一吧。大苏要说的是要“养士”,即尊重人才,亦即效法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子共之”;小苏的意思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若此能够应夫无穷”,即后方不要享乐腐化,以至偏安,要支援前方。不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可见,这个讽谏的意思,要从文中提取、归纳。

  下边,我们来说说,“异”有哪些

  生:提出论点的方式不一样。

  师:这是一条。还有——

  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一样。

  师:对。这是第二条。大苏、小苏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而老苏的是——

  生:六国分别论述。

  师:具体一点。

  生:先说赂秦的韩、魏、楚,再说不赂的齐、燕、赵。

  师:即使是齐、燕、赵的情景又各不相同,赵是——

  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师:燕、赵呢和“始”相应的是——

  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好。还有没有“第三条”

  生:有。

  师:是什么

  生:苏询的论述集中在六国,条理一分清楚,苏轼和苏辙一会说六国(或“四国”),一会说秦,不太好把握。

  师:很好。如果这也算一条的话,想想看,这种情景的出现是和什么有关

  生:可能是论点吧。

  师:对,就是论点。其实,这还涉及到他们写文摘各自不一样的风格。如果把苏询的风格概括为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有纵横家的风采的话,那么苏轼呢文摘的第一段写各国贵族争相养士,大肆地铺陈夸张,竭力渲染,是不是象一个词赋家或者说诗人呢

  生:是。

  师:而苏辙的风格则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更象一个......

  生:军事家。

  师:对。军事家,军事战略家。

  三篇文摘,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哪一篇

  (生:各抒己见。)

  师:我把上头提的问题具体化,哪一篇论述问题相对全面些比如说,大苏说的“养士”,小苏说的“明势”,在老苏文中有无体现

  生:有。

  师:在哪里

  生:在倒数的第二段。

  师:再加上前一段的最终一句,就是“向使三国……”我们一齐来背诵一遍。预备——起。

  (生:齐背。)

  师:好,我们从中概括出要点来,就有这些:不赂敌,要用武,要团结,封谋臣,礼奇才……可见,大苏是在“礼奇才”,小苏是在“要团结”这两个侧面的具体展开。

  以上,我们初步探IYT三个问题,即三篇同题文摘论点及其提出的方式,它们论证论点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同中之异,附带涉及文摘的风格。

  下头,我再介绍一篇《六国论》的观点。(生:啊还有啊!)是的。这是清代李侦写的。李帧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而“秦能独为之”,是“得天助”。请大家运用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历史课所学过的知识,即战国时期秦和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景,异常是各国变法的实际,写出自我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题目就叫“六国新论”吧。下去后查查资料,作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认识必须会比古人更深刻、更全面。

  好,下课。

  六国论教案(十九):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比较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经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本事。

  2.经过朗读或复述有关资料,培养听、说本事。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天然段。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日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增高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现已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那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摘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所以苏洵把自我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请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经过评史来提出自我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增高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摘,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日不一样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头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摘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摘资料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能够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增高性和今日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资料,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头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镵()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头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一样,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头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头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应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景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赢③羸④殆⑤怡贻

  (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六国论教案(二十):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摘,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正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摘,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杯具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摘。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摘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能够、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六国论教案(二十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比较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摘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提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资料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我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我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所以直理解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向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景,作者在这篇文摘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进取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经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供给治国借鉴。

  二、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摘资料,并梳理结构脉络。

  三、具体研习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③第一天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天然段的中心意思?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资料,印证了第一天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一样点。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⑧最终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五天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第六天然段最终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四、课文总结: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犹:

  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

  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

  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

  2、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教案(二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摘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头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一样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资料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终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资料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气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一样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终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资料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团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六国论教案(二十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学生能经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理解和借鉴历史经验,增高认识社会的本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终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资料。

  提出自我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议论。

  如不能处理,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处理。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资料结构:

  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样看待六国的灭亡

  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国背弃了盟约自相屠杀而导致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没有爱惜百姓而导致灭亡;李桢在《六国论》中提到“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正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3、展示“时代背景”: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4、结合北宋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议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1、欧阳修评价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国论教案(二十四):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正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摘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觉 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到达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摘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此刻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进取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我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经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供给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现已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之后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请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我的力气,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与()嬴

  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摘资料,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1)重要词句:

  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文段分析: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天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

  (1)重要词句:

  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固()不在战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当)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

  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名爱其地

  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天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理解韩、魏、楚献地的情景:“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天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比较论证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资料,印证了第一天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一样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一样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一样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终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景,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七、作业:

  背诵第1—4天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能够)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文段分析:

  ①第五天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天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此刻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所以,他们最终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证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天然了。

  ②第六天然段最终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景,委婉地劝谕当权者应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课文总结:

  文摘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齐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较、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六国论教案(二十五):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提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资料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我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请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bào暴露pù暴晒与yǔ与其yù参与

  为wéi行为wèi为了燕yàn燕子yān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摘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从正反两个不一样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终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景与北宋情景作比较,证明六国力气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六国论教案(二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一样于纯粹论史的文摘,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明白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之后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我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摘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摘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摘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我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奋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我,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所以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摘,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觉 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到达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进取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我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所以直理解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六国论教案(二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本事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职责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摘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我所学知识,说说以往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

  此刻,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议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议论、处理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齐议论处理。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天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气比较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我?试结合文摘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议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议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很多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气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应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景和北宋的情景作比较,六国力气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此刻一统天下,力气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头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能够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六国论教案(二十八):

  一、导读目的

  高二年级的学生现已积累了必须的逻辑思维知识,构成了必须的概念、确定、推理的本事,也具备了必须的论辩说理的语感本事。可是,他们的论辩说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简单化,同时,语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讲多导,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为此,本文的精讲导读目的能够确定为:

  1、学习本文中例证、比较、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三、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摘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并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我,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之后,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确定: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终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包含收束之意,并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景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末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仅如此,并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景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终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我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构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比较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

  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终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气和现实意义。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此刻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景以及可能出现的不一样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正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这一点必须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因为高二学生的论证说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过其实,小题大作,要莫失之肤浅,浮光掠影。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注意说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千万不要片面化和简单化。)

  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能够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景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明白,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可是“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景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必须正确,论述也不必须全面。可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所以,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二十九):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比较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经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本事。

  2.经过朗读或复述有关资料,培养听、说本事。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天然段。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日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增高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现已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那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摘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所以苏洵把自我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请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经过评史来提出自我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增高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摘,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日不一样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头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摘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摘资料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能够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增高性和今日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资料,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头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镵()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头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一样,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头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头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应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景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赢③羸④殆⑤怡贻

  (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六国论教案(三十):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摘,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正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摘,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杯具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摘——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摘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能够、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相关推荐
  • 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一): 一、案例回放 招商银行在自20xx年开始的二次转型中提出三个转变:由大客户为主向中小企业客户转变;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由简单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

  • 经济法论文

    经济法论文(一): 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沈阳城市学院经管类专业在经济法课程设置改革方面注重法律应用本事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从经济法角度独立思维的本事以...

  •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一): 目 录 引言 1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2 二、我国名义外贸依存度提升的原因 3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实际水平的估算和与国际间贸易的比较 5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实...

  • 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素材(一): 一、不达目的不罢休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我想买的一部...

  • 师德师风论文

    师德师风论文(一):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我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

  • 初中德育论文

    初中德育论文(一): 德育之于生物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实落实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是我们高中教育工作...

  •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一): [关键词]形势政策公民教育 [摘要]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请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一): 1.1将职业生涯规划给忽视掉 据有关数据的调查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严重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天然而然能够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也...

Copyright © 2014-2024 www.deip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得培资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5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