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辩证法论文

天然辩证法论文(精选10篇)

时间:2024-09-02 11:38:31

  天然辩证法论文(一):

  欧洲革命风暴以后,恩格斯系统的总结了十九世纪天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并且对其在哲学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从而揭示了天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创立了天然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以《天然辩证法》为标志,恩格斯阐述了天然界、天然科学的客观辩证法以及概括总结了天然界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否定与歪曲

  “天然辩证法”是人们对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摘中对于辩证法理解的一种通称。然而,自卢卡奇以来,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理论与方法遭到了种种否定与歪曲,持“马恩对立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恩格斯天然辩证法降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水平。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最先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做出批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天然的理解不一样。卢卡奇认为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出辩证法,并且辩证法是社会历史性的,围绕社会历史领域旋转,客观天然界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客观天然界没有辩证法的存在。卢卡奇质疑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并且反对恩格斯将辩证法推广到自在的天然本身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种方法在那里只限于历史和社会领域。来自恩格斯的关于辩证法定义的误解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恩格斯仿效黑格尔的错误引导,把这种方法也扩展到天然界。可是,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变化…等等,并不是来自我们关于天然界的知识。”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指出:“必须排除把辩证法推广到天然界这种企图。这和一个天然主义的起点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从未说过天然辩证法,虽然他很清楚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组织中量的逐渐变化会导致质的变化。”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承袭于黑格尔天然哲学,他不否认天然辩证法的存在,可是认为天然辩证法仅有建立在黑格尔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才成立。诺曼·莱文也说“实际上,恩格斯赶走了哲学,他用实证科学代替了哲学”,他认为马克思是以人为中心的论述者,而这与恩格斯说的天然界的.辩证规律完全不一样,恩格斯绝对误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内涵。莱文认为马克思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领域,而恩格斯却集中体此刻天然的形而上学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全盘否定,是对社会历史领域辩证法的歪曲。恩格斯认为人受天然界和社会规律的制约,对天然辩证法的研究是为了更加正确的掌握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不一样见解

  天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天然界和天然科学技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天然的一般方法。当代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探讨研究各有不一样。在那里,我不引证各家的见解,从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命题出发。其一,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其二,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重要特性是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不一样的见解具有不一样的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对于第一种见解,《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这主要是从文本中对于“辩证法”所给出直接的阐释作为分析对象的。在《天然辩证法》中,“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辩证法的规律是从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头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从恩格斯的这个定义中,能够明确《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天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天然辩证法”同样是关于天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的话充分阐明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

  而第二种认为天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观点,这一命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学科在考察把握世界的问题上都是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作为理论前提,而哲学则是反思二者的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统一。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孙正聿教授认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是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系统阐述辩证法。在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的天然科学研究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对今日的天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天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天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孙正聿认为,恩格斯明确把“辩证法”归结为超越经验思维的“理论思维”,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天然科学中贯注辩证法这一理论思维使天然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增高。

  对于这两个命题,我们不能分开单一的去理解,恩格斯对于辩证法的论述是前后一致的,这两种见解的文本依据在《天然辩证法》一书的都有体现,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命题联系起来去理解天然辩证法。

  三、理解《天然辩证法》的意义之所在

  恩格斯对《天然辩证法》是从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论体系的角度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天然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辩证法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与理论体系。天然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辩证法》创作距今有近140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天然辩证法》不仅仅对天然科学领域有重大指导意义,并且在哲学理论层面也引起强烈的反响。首先,《天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把“辩证法”引入天然科学领域补充马克思的社会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辩证天然观,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天然辩证法》不仅仅提出了有重要哲学意义的观点,并且还提出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观点,书中不但揭示了天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且将天然辩证法应用与天然科学研究中,处理了当时天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为天然科学中运用辩证法供给了案例。例如:关于阐述“地球---月亮”系统中,潮汐摩擦条件下的机械运动像其他运动形式的转化问题。恩格斯在1880---1881年写了《潮汐摩擦·康德和汤姆生---台特》一文批判汤姆生和台特的错误,并运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原理正确地处理了关于地球自转不均匀性问题。

  此外,恩格斯还在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天然科学领域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阐述,它所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对现代天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中叶天然科学的重要成就,深刻地批判了天然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并且科学地论证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恩格斯在书中不但揭示了天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且运用天然辩证法成功的处理了当时天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将辩证法运用于天然科学中。恩格斯《天然辩证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4.

  天然辩证法论文(二):

  摘要:科学的天然辩证法,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的天然观,科学技能方法论及科学技能观,对于科学发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觉 为例,经过简要介绍了其天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天然观,科学观以及方法论对科学发觉 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约瑟夫·亨利电磁学发觉 天然观科学技能方法论科学观

  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界和天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天然和改造天然的方法论。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含天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能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能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天然观、科学技能方法论和技能观。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觉 为例,经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天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天然辩证法对科学发觉 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约瑟夫·亨利生平及其伟大发觉

  约瑟夫·亨利(JosephHenry,1797~1878)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卓越的科学领导人,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大部分我们所学的科学技能史中,亨利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看到永垂青史的是法拉第发觉 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亨利在电磁学的成就似乎并不为人所知。而实际上亨利最早发觉 了电流的自感现象,和法拉第差不多同时发觉 了电磁感应现象,最早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甚至帮助贝尔发明了电话。他的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电磁铁、电动机、模型电磁电报机等等,可他从来未拿去申请专利,总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电磁振荡周期公式中L的单位为亨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了解一个人的长大经历对于我们认识他的科学观的构成大有助益,而约瑟夫·亨利的长大经历对于他日后所做出的重要科学发觉 是不无关系的。亨利十岁就辍学在一家乡村小店当学徒.他上午上班,午时去学校学习,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自学、钻研的习惯。14岁那年父亲去世,亨利回到母亲身边,在一位制表的工匠那里学习手艺.有一次亨利借得一本1808年出版的《格里戈利关于实验科学、天文学和化学讲演集》.这本书资料丰富,富有启发性,深深地吸引了亨利。从此,亨利决心献身于天然科学。他17岁在奥尔贝尼学院上夜校,只用了7个月就取得乡村小学教师资格。此后他白天教书,晚上做研究,之后在奥尔贝尼学院任职,经常利用实验空闲时间做电学实验。1832年,亨利应聘任新泽西学院(此刻普林斯顿大学)天然哲学教授,1846年经国会推选任华盛顿史密松博物馆馆长,18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任院长。这期间亨利对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亨利在物理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对电磁学的独创性研究。亨利对电磁铁十分感兴趣,开始研究电磁现象。他在研究中发觉 若要增高电磁铁的吸引力,就必须增高单位长度上的匝数,所以需要处理导线的绝缘问题,而丝绸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亨利将绸条缠在导线外制作的电磁铁能够吸起一吨的重物。之后,亨利对绕有相同长度导线的各种电磁铁的提举力做比较实验。他意外地发觉 ,通有电流的线圈在断路的时候有电火花产生,亨利对这种现象又进行了研究并于1832年他发表了《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一文,宣布发觉 了电的自感现象。1830年8月,亨利在电磁铁两极中间放置一根绕有导线的条形软铁棒,然后把条形铁棒上的导线接到检流计上,构成闭合回路。他观察到,当电磁铁的导线接通的时候,检流计指针向一方偏转后回到零;当导线断开的时候,指针向另一方偏转后回到零。这就是亨利发觉 的电磁感应现象,这比法拉第的发觉 几乎早一年。在改善电磁铁时,他想到经过电流的通断,使磁性时有时无,如果事先做出一些约定,就能够利用电磁铁,把一些消息传递送出去,实际上这就是电报的雏形。1831年在1.6km的距离上,建起并成功地操作了他自我设计的电报装置。1842年,亨利在实验室里安装了一个火花隙装置,在30多英尺处让一个线

  圈来理解能量,线圈和检流计相接,构成回路。当火花隙装置的电火花闪过的时候,与线圈相接的检流计指针就发生偏转。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上无线电波的传播.亨利的实验虽然比赫兹的实验早了40多年,可是当时的人们包含亨利自我在内,还认识不到这个实验的重要性。

  除了自我的卓越发明外,亨利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还帮助了许多人,当发明家莫尔斯在研制电报时,了解到亨利的工作登门讨教时,亨利把自我的经验和体会原原本本向莫尔斯做了介绍,莫尔斯拜亨利为师,奋力学习电磁学知识,最终发明了电报机。贝尔发明电话机也与亨利大有渊源,当时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当他找到亨利寻求帮助的时候,亨利对他说“年轻人,您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梦想,干吧!”贝尔犹豫地说:“先生,在电学上我还是门外汉!”大科学家坚定地鼓励贝尔:“掌握它!”发明电话的几年后,贝尔曾说:“如果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也许发明不了电话。”

  二、亨利的天然观对其影响

  所谓天然观,是指人们关于天然界以及人与天然关系的总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天然界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做出的辩证回答和说明,认为天然界物质是客观存在,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而亨利的天然观并不完全是辩证的,这与他生活的年代以及个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亨利是是一名虔诚的宗教徒,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说和克己为人的道德观影响着他的整个一生。作为宗教徒,亨利对上帝的存在坚信不疑。他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是“惰”性,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景下,它的状态不发生变化。物质世界之所以千变万化,是因为有一种超天然的力气在起作用。这种超天然的力气,在亨利看来就是“神”的力气。在亨利五十多年的科学生涯中,他的这一信念似乎始终未曾改变。

  对于物质世界的运动,他认为包含生命体的运动都遵循着必须的规律,不遵循规律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上帝不仅仅创造了天然界、创造了人类,还创造了天然界的运动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来指挥万物的运动。他指出:“这个上帝是不可变化的,条件相同,他的活动总是遵循同一规律。一千年前发生的事情,一千年后将重复发生,只要存在的条件是相同的。”亨利同时又认为上帝创造的这种规律能够经过人类的科学活动来认识它,探索这种规律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天职。上帝创造了人类并赐予人类以智慧,探索天然规律就是这种智慧的某种应用。亨利的世界观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宗教唯心主义,但在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却随处可见,辩证的观点也表现得极为充分。亨利认为“科学不在于认识事实,而在于认识规律。它主要与变化有关,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可见,亨利心目中的上帝并不是普通人所祈求的上帝,而是安排天然秩序的上帝,这种有神论采取了“泛神论”的形式,它把天然和神相提并论,上帝成了天然规律的代名词。很显然,在亨利的哲天然观里包涵着对天然界和谐统一的崇拜,尽管他认为这种奇妙的规律是“神”的安排,但并不影像他探索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揭示“上帝”对这种规律的安排,这种动力也造就了他一生奉献于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对于天然界是客观存在并遵循必须规律,并且人类是能够认知的不谋而合,这样的天然观也使他没有畏惧天然界如此众多的不可解释的谜团,没有害怕对“上帝权威”的侵犯,成为他探索科学规律的强大动力。

  三、亨利的科学方法论对其科学发觉 的影响

  科学技能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能研究中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关于天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能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能方法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认识天然和改造天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资料包含科学技能研究中的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有关的方法论问题。科学技能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探索过程,其研究过程必须按照必须的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大体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①选题。在这个环节,发觉 和确认问题的方法起着重要作用。

  ②获取科学事实。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收集事实材料,基本方法是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③进行思维加工,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已有的科学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学抽象,构成科学假说。

  ④验证。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已构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

  ⑤建立理论体系。

  亨利进行科研选题是集中在物理学异常是电磁学上,一方面是因为自我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电磁学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也深深吸引着他。对哲学影响最大的是电磁学的成功所造成的印象,电磁学现象最终归结为数学的定律,使人们产生一种压倒一切的感觉,觉得人类解释天然与控制天然力的力气不断增加。

  亨利16世纪以前,科学研究的经验方法主要是对天然过程的观察。英国的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首倡以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大自然,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vGalilei)则为实验科学奠定了基础。亨利一方应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哲学进行的彻底批判,另一方面,他对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归纳法很感兴趣,亨利的几乎所有科学成就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但他似乎对实验更感兴趣。认为实验能够选择时间和地点,能够经常重复对于观察每一个细节所必需的现象,还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人为的控制和干预,使天然过程简化、纯化,以便进行观察。科学实验还能够使我们观察到天然界不能自发发生的物质过程和一些无法进行直接观察的天然现象。亨利不仅仅认为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还把实验看作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他觉得对眼睛刺激产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用实验来演示电和磁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能使学生对电和磁获得更加明确、更加形象的认识。

  在探索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亨利崇尚归纳法。归纳法是根据某一类事物中许多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演出这类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它是获得科学发觉 的重要手段。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天然科学定律都是经过归纳法获得的,亨利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也都得益于归纳法。亨利对归纳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猜测,亦即采用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原因和规律的假说,然后从这个假说推导出逻辑的结果,再用实验和观察来检验这些结果。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假说被建立。它不仅仅解释了原先的现象,并且提出和第一现象相联系的一系列有关事实,还依靠于对所谈现象进行条理清楚的、合乎天然法则的类比。由于任何个别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含在一般之中,因而由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常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对这一点,亨利十分清楚,所以他异常强调对由一般结论,即假说推导出的逻辑结果,亦即推论,要用观察和实验来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不但增加了对一般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可能获得新的正确命题。所以,他曾说“推论的方法是所有科学增高的基础”。从亨利上头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在应用归纳方法时,是以观察和科学实验为其前提的,并强调了假说

  在科学发觉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科学理论尚未确立以前,人们利用假说来试图说明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假说再经过观察和实验的验证就上升为科学理论。在科学史上,关于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牛顿学派和笛卡尔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亨利深受牛顿的研究方法影响,崇尚归纳法,但亨利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进取作用,认为它是构成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最终,亨利经过设计一系列电磁实验并依据这些现象发明了电动机,电磁电报机,利用归纳法证明了他对电磁现象及原理的猜想及假说,最终构成自我的电磁学理论,为物理学中电磁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四、亨利的科学技能观对其影响

  科学技能观是关于科学技能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能与社会的关系的总体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科学技能的历史和现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发面进行的深刻的辩证分析,成为天然辩证法的基本资料。主要议论科学技能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科学技能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观以及科学技能与人类价值等。

  在18世纪前时代的大发明中,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了技能家取得进一步成就,即除了偶然发觉 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在亨利时代,就现已出现了为纯粹追求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了实际应用于发明前面,人们把天然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实用研究”两大类,可是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时美国的科学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亨利认为,“抽象研究”和“实用研究”坚持协调发展,两者就会互相促进,构成良性循环。反之,就会阻碍科学技能的增高。当时的美国大多数人为技能发明和由此带来的富裕生活所陶醉,以至于认为技能发明就是科学而常常把发明家称为科学家,至于真正的科学法而又不不能直接获得利润而遭到鄙视,亨利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向科学界指出了潜在的危险。他认为科学至少有三种明显的社会功能:(1)科学发觉 是技能增高的基础,它为人们供给了控制天然、改造天然的本事。(2)科学研究能锻炼人的思维,增高人的智慧和整个人类的智能水平。“科学不光是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请求,它还有助于人们最高智力的发展.”“它增强理解力,训练想象力,唤起并不断培养人们对追求的目标——真理——的热爱.”(3)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的生产力不断

  增高,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增高。所以他认为如果没有适当的科学知识对实用技能工艺的应用,它们必须永久坚持静止或者进展极其缓慢。亨利在担任史密森学社社长和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支持全国的“抽象研究”活动。同时,他也组织了许多不能由分散的个人和一般研究机构胜任的全国性的“实用研究”。亨利强调要加强“抽象研究”所基于的另一原则是“抽象研究”逻辑上在先的原则。仅有“抽象研究”取得巨大成就才能导致“实用研究”的持续进展。

  综上所述,亨利曾作为美国第一代科学领导人,他的科学组织工作为美国科学事业在20世纪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亨利在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增高的科学观不无关系。经过对亨利的哲学思想和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美国科学技能在20世纪飞速发展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这些天然科学哲学也利于我们今后在自我的科学实践中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法瑞,刘巍,《天然辩证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与科学哲学系编,《天然与科学技能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4]解道华《约瑟夫·亨利的哲学思想与科学观》天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6期

  [5]杨发文电学家亨利及其科学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7期

  [6]张法瑞,李东松,颜锋《天然辩证法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天然辩证法论文(三):

  一、天然通风技能的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天然通风指的是经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理解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一样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天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能够单独起作用,也能够共同起作用。

  1、风压作用下的天然通风

  风的构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构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天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天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天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经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天然通风的利用供给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天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天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所以建筑师要充分研究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天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天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天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天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天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景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天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贴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并借助必须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二、天然通风技能的优势

  天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俭空调能耗的技能,采用天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代替(或部分代替)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代替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天然通风能够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景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到达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能够利用天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贴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能够供给新鲜、清洁的天然空气(新风),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天然通风能够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天然通风系统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天然通风技能作为一种免费的技能,它的应用必然受到环境的限制。对于室外环境温、湿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如英国),该技能的应用十分成熟,下头基于他们的应用经验,介绍有关天然通风技能应用的限制性条件。

  (一)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应用天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经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很显然,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通风降温的效果越好。对于一般的依靠空调系统降温的建筑而言,应用天然通风系统能够在适当时间降低空调运行负荷,典型的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的全新风运行。对于完全依靠天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经过降温到达室内舒适请求的可能性越小。此刻的研究结果证明,完全依靠天然通风降温的建筑,其室内的得热量最好不要超过40Wm2。

  (二)建筑环境的请求

  应用天然通风降温措施后,建筑室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外环境进行调节,除了空气的温、湿度参数外,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噪音控制也将被室外环境所破坏。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请求,采用天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当超过70dB;尤其在窗户开启的时候,应当保证室内周边地带的噪音不超过55dB。同时,天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当满足有关卫生请求。

  (三)建筑条件的限制

  应用天然通风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应当参考以上两点请求,充分发挥天然通风的优势。

  1、建筑位置

  周围是否有交通干道、铁路等一般认为,建筑的立面应当离开交通干道20米,以避免进风空气的污染或噪音干扰;或者,在设计通风系统时,将靠近交通干道的地方作为通风的排风侧。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天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异常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周围环境由于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不一样,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影响也不一样,异常是建筑周围的其它建筑或障碍物将影响建筑周围的风向和风速、采光和噪音等。

  2、建筑形状

  形状建筑的宽度直接影响天然通风的形式和效果。建筑宽度不超过10米的建筑能够使用单侧通风方法;宽度不超过15米的建筑能够使用双侧通风方法;否则,将需要其它辅助措施,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天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建筑朝向为了充分利用风压作用,系统的进风口应当应对建筑周围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的朝向还涉及减少得热措施的选择。开窗面积系统进风侧外墙的窗墙比应当兼顾天然采光和日射得热的控制,一般为30%-50%。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结构能够是轻型、中型或重型结构。对于中型或重型结构,由于其热惰性比较大,能够结合晚间通风等技能措施改善天然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

  3、建筑内部设计

  层高比较大的层高有助于利用室内热负荷构成的热压,加强天然通风。室内分隔的形式直接影响通风气流的组织和通风量。建筑内竖直通道或风管能够利用竖直通道产生的烟囱效应有效组织天然通风

  4、室内人员

  室内人员密度和设备、照明得热的影响对于建筑得热超过40Wm2的建筑,能够根据建筑内热源的种类和分布情景,在适当的区域分别设置天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将影响其它辅助技能的选择(如晚间通风系统)。

  (四)室外空气湿度的影响

  应用天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所以,天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十分潮湿的地区使用。

  四、建筑中的天然通风研究因素

  天然通风技能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采取相适应的技能措施,才能保证天然通风到达良好的生态效能。天然通风在研究普通的诸如气候、建筑朝向、室外绿化、通风构造细部等要素的影响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以下两点要素:

  ①阳光能强化天然通风。阳光能强化天然通风的建筑构件主要有屋面阳光能烟囱、Trombe墙以及与建筑一体化安装的阳光能空气集热器。为了在夏季到达更好的冷却效果,通常将这些作法与其他建筑构件复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天然通风系统;

  ②计算机模拟天然通风。计算机模拟技能,异常是计算立体力学(CFD)对自通通风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控制方程对空气动力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可视化的直观效果,对建筑师设计出合理的建筑风环境供给了重要的参考。所以,随着计算机模拟技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模拟对天然通风的设计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天然通风技能作为一种与气候相适宜的生态技能,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阳光能、建筑材料、天然采光、地下蓄冷蓄热、自动控制等技能,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能,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定量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天然通风这种廉价、健康的通风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利用。

  天然辩证法论文(四):

  欧洲革命风暴以后,恩格斯系统的总结了十九世纪天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并且对其在哲学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从而揭示了天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创立了天然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以《天然辩证法》为标志,恩格斯阐述了天然界、天然科学的客观辩证法以及概括总结了天然界辩证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否定与歪曲

  “天然辩证法”是人们对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摘中对于辩证法理解的一种通称。然而,自卢卡奇以来,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理论与方法遭到了种种否定与歪曲,持“马恩对立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恩格斯天然辩证法降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水平。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最先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做出批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天然的理解不一样。卢卡奇认为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出辩证法,并且辩证法是社会历史性的,围绕社会历史领域旋转,客观天然界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客观天然界没有辩证法的存在。卢卡奇质疑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并且反对恩格斯将辩证法推广到自在的天然本身他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种方法在那里只限于历史和社会领域。来自恩格斯的关于辩证法定义的误解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恩格斯仿效黑格尔的错误引导,把这种方法也扩展到天然界。可是,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变化等等,并不是来自我们关于天然界的知识。”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指出:“必须排除把辩证法推广到天然界这种企图。这和一个天然主义的起点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从未说过天然辩证法,虽然他很清楚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组织中量的逐渐变化会导致质的变化。”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承袭于黑格尔天然哲学,他不否认天然辩证法的存在,可是认为天然辩证法仅有建立在黑格尔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才成立。诺曼·莱文也说“实际上,恩格斯赶走了哲学,他用实证科学代替了哲学”,他认为马克思是以人为中心的论述者,而这与恩格斯说的天然界的辩证规律完全不一样,恩格斯绝对误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内涵。莱文认为马克思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领域,而恩格斯却集中体此刻天然的形而上学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全盘否定,是对社会历史领域辩证法的歪曲。恩格斯认为人受天然界和社会规律的制约,对天然辩证法的研究是为了更加正确的掌握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不一样见解

  天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天然界和天然科学技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天然的一般方法。当代对恩格斯《天然辩证法》的探讨研究各有不一样。在那里,我不引证各家的见解,从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命题出发。其一,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其二,认为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重要特性是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不一样的见解具有不一样的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对于第一种见解,《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这主要是从文本中对于“辩证法”所给出直接的阐释作为分析对象的。在《天然辩证法》中,“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辩证法的规律是从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头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从恩格斯的这个定义中,能够明确《天然辩证法》是关于天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天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天然辩证法”同样是关于天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的话充分阐明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天然地一般规律。

  而第二种认为天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观点,这一命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学科在考察把握世界的问题上都是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作为理论前提,而哲学则是反思二者的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统一。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孙正聿教授认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是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系统阐述辩证法。在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的天然科学研究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对今日的天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天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天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孙正聿认为,恩格斯明确把“辩证法”归结为超越经验思维的“理论思维”,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天然科学中贯注辩证法这一理论思维使天然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增高。

  对于这两个命题,我们不能分开单一的去理解,恩格斯对于辩证法的论述是前后一致的,这两种见解的文本依据在《天然辩证法》一书的都有体现,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命题联系起来去理解天然辩证法。

  三、理解《天然辩证法》的意义之所在

  恩格斯对《天然辩证法》是从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论体系的角度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天然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辩证法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与理论体系。天然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辩证法》创作距今有近140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天然辩证法》不仅仅对天然科学领域有重大指导意义,并且在哲学理论层面也引起强烈的反响。首先,《天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把“辩证法”引入天然科学领域补充马克思的社会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辩证天然观,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天然辩证法》不仅仅提出了有重要哲学意义的观点,并且还提出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观点,书中不但揭示了天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且将天然辩证法应用与天然科学研究中,处理了当时天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为天然科学中运用辩证法供给了案例。例如:关于阐述“地球---月亮”系统中,潮汐摩擦条件下的机械运动像其他运动形式的转化问题。恩格斯在1880---1881年写了《潮汐摩擦·康德和汤姆生---台特》一文批判汤姆生和台特的错误,并运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原理正确地处理了关于地球自转不均匀性问题。

  此外,恩格斯还在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天然科学领域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阐述,它所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对现代天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的《天然辩证法》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中叶天然科学的重要成就,深刻地批判了天然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并且科学地论证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天然观。恩格斯在书中不但揭示了天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且运用天然辩证法成功的处理了当时天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将辩证法运用于天然科学中。恩格斯《天然辩证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天然辩证法论文(五):

  一、“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天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种知识底蕴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本事的培养和锻炼,不仅仅需要必须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知识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经过专业教育,他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不一样学科的理论、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与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本事结构,构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觉 问题、处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质和本事。“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天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天然观、科学技能观、科学技能方法论与科学技能社会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当代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本事。

  第一,“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必须的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天然辩证法概论”不仅仅研究天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并且研究科学技能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研究资料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天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能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能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能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能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依据科学技能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科学技能的资料、方法及其人文蕴涵,研究天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然包含很多的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反之,如果把这些知识排除在“天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测、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研究,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

  第二,“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天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天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天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天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便于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沟通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与认识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无论怎样,都是对真实世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些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现实事物为基点,协调、统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处理人与天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能、科学技能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处理与处理,实现天然与生态、科技与国家、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缓解、预防或避免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社会等问题的发生。

  二、“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

  “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既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备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创新本事所需要的思维底蕴。

  第一,“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本事。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构成的认识事务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从课程资料方面讲,“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很多天然科学方面的概念、观点与理论,这些理论能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论思维本事。从课程性质方面讲,“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哲学门类,哲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哲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抽象思维本事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如,对生态天然观部分的学习,既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系统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生态天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与逻辑必然性,也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波恩、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指出:“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我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齐的。”研究生教育要超越感性思维与经验思维,培养和锻炼研究生构成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抽象思维。“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其抽象程度与理性思维水平要高于一般的专业科学理

  论,能够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本事。

  第二,“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批判思维本事。所谓批判性,就是人们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提出怀疑,并经过科学研究寻找真理,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论的革新。目前,科学技能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财富、增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问题。“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并且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料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论根源、现实根源与价值观根源。如,对“科学技能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不能简单认为科学技能是好的、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技运用都是善的、正当的,而要研究科学技能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能根源、现实社会根源与科学技能观根源。对既定事实与理论的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素质与本事的重要资料。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崇拜偶像、迷信权威,就只能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本事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去伪求真,追根溯源。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完全理解,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参量。“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倡导批判性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

  科学追求,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维本事。

  第三,“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辩证思维本事。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天然辩证法概论”以辩证的视角理解人、天然、科学技能、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科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确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证伪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个体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会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学”时代的意义,也要理解其“大科学”时代的意义;既要理解其简单性的本质,也要理解其复杂性的本质;既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进取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极性甚至破坏性的一面;既要理解与认识科学,也要理解与认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既要避免科学主义,也要避免反科学主义。

  三、“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沟通科学、技能、社会与人文的实践底蕴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把科学技能应用于社会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把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素质和本事。

  第一,“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把科学技能应用于社会的问题意识。天然辩证法首先强调技能增高的机制与科学家的创造精神,科学技能的研究、发展与创新既有科学技能自身的推动力,也有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牵引力。科学技能的研发需要着眼于、致力于社会需求;着眼于、致力于社会需求的科学技能的研发成果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与应用,造福社会。但这种研发行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具有把科学技能应用于社会的问题意识。“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立体化地研讨科学技能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把专业理论应用于社会的问题意识,并且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创造性地把专业理论应用于社会的问题意识。

  第二,“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把天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素质和本事。“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象牙塔”或“楼阁”中的知识,还包含现实社会中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状态的知识,还包含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时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天然辩证法概论”从科学技能与人、天然和社会关系的视角理解科学技能。科学技能不是悬置在空中的孤立之物,而是在世俗社会中与天然、人类息息有关之物。从本性上讲,科学技能是属人的、为人的;否则,科学技能就可能异化成人类的对立物,损害或控制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如,高度发达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能运用到天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既有助于产生便利、舒适的人类生存工具与环境,也伴生了物质崇拜、人性异化、意义淡漠、价值虚无等问题。在科学技能的实践活动中而非脱离其应用语境的抽象概念中理解科学技能,有助于研究生把对科学技能的认识从理论迁移到实验室、从实验室迁移到试点或试验区、从试点或试验区迁移到社会生产与实践中,从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本事与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社会与时代的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研究生阶

  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天然辩证法概论”是帮助硕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观、科学技能观、科学技能方法论、科学技能社会论,培养硕士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本事的知识底蕴、思维底蕴与实践底蕴。换言之,“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丰厚的创新意蕴,能够履行“为国服务”的重要功能。“在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浪潮中,天然辩证法大有可为。

  天然辩证法论文(六):

  一、“天然辩证法”课程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学一向关注自我的智能手机屏幕等情景。为此,在问卷中专门就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课程资料不是自我当前所需要的;38.3%的学生选择的理由是科研任务重,政治课有时候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不得已只能舍弃政治课;39.4%的学生不满意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无视学生的存在;3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和资料机械,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应付,所以上课来不来、听或者不听,关系都不大。

  (二)师生之间交流少在“天然辩证法概论”改革之前,在54个学时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细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疑问能够随时探讨,学生参与议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期望能从“天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中寻求答案的话,他们也能够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教师、同学共同议论。可是,改革之后的“天然辩证法概论”学时数降到18,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4节课连上,这样师生课堂见面的机遇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课的时间连讲课都满足不了,更别说留出时间给学生议论。有的学生描述当前“天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匆匆太匆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36.6%的学生对课堂同学演讲,大家参与议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自我愿意参与;49.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于自我是否参与感到犹豫;仅有13.9%的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冷漠。总之,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资料的限制,改革后的“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议论少,无法满足学生想要进取参与到课堂议论中去的愿望。

  (三)学生的实际收获与期望值有必须差距学生对“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并非毫无缘由,除了上课时间冲突、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于课程收获与期望值之间有差距而产生了对本课程的失望情绪。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收获”这一问题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反映,课堂讲授资料有限,教师讲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学生想明白的资料,教师却没有涉及,课后想要进取补充学习的学生得不到有关的学习资料。32%的学生认为,虽然上课时教师推荐了课外阅读资料,可是不愿意自我去购买,而图书馆借阅又比较麻烦,并且同一本参考书图书馆馆藏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要。总体来讲,在“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一段调整与适应的时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调整教学资料,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的。

  二、“天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资料

  根据前面总结出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天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与学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分析和论证,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学资料: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2013年,“天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拿到了以郭贵春教授为首席专家,陈凡、吴彤等教授组成的“天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天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资料涉及马克思主义天然观、科学技能观、科学技能研究方法、科学技能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能观与创新型国家等五大板块[2]。显然,要在18个学时内完整地讲解这五个部分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料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有关的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资料进行优化。让学生参与选择课堂资料,需要统筹研究,既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又要将核心的资料讲授给学生。所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中五大板块的资料细分成60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将自我最感兴趣的5个知识点圈出来。学生网上选课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关注度的高低排序,选择出课堂主讲知识点,然后经过授课教师的统筹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整个教学知识点尽可能地系统化。对于课堂没有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推

  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放在一个“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或使用。网络平台包含课堂主要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主要研讨议题、师生交流共享平台等板块。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仅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改革教学形式:课前提问、课堂研讨与课后无缝对接在“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两年里,教师十分熟悉的教学体系一下子被压缩到原有课时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觉课堂时间不足,谁也不愿在课堂上浪费一分钟时间,教师“满堂灌”的情景更突出了,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根据这种情景,我们尝试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此刻新的教学模块设计上,即把课前提问、课堂研讨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接合。学生经过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了解下次课程的主要资料,以及针对教学资料设计的主要研讨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结合问题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研讨。由于“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学生自由选课,所以每一个授课班级都包含多个“专业”,一个研讨话题在不一样“专业”学生那里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研讨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本事。比如,讲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部分,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到谷歌学术、谷歌图书、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检索文件,很多学生课后尝试检索期望得到的文件,获得了成功。虽然在课

  堂上仅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交流,可是对他们来说却十分有用。

  (三)调整教学时间:提前选修与增加上课时间自由度在“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课程是54学时的时候,每学期每位教师承担的班级有限,否则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单个班级人数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景。课程学时数减少之后,每位教师能够承担的班级数量增加。为了搞好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规定本课程选课班级单位人数上限是80。小班授课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和研究生院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对“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调整。首先,对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选修“天然辩证法概论”的时间做出重大调整。原本学生选修硕士期间的课程都要在正式入学之后,可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恰恰是选修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几乎所有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从本科期间就在导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学研究。正是由于硕士生第一学年学习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在科研与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冲突时,学生往往牺牲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可是,推免生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基本上就确定了自我能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在其他同学忙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候,推免生最为简便。

  所以,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级推免生开始试行提前开选修公共课,也就是对2013年秋季入学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我时间允许的情景下能够进入选课系统进行提前选修“天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种调整在必须程度上分摊了学生的压力,也增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由于教师承担的课程在周次上较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级上主讲资料相同,授课固定在一个教室。这为学生供给了诸多便利,比如学生偶尔出差或有其它学术活动,与“天然辩证法概论”课有冲突,他们能够选择本周的另一个时间到同一教室中听课。假如一位教师同时承担5个班级,那么一周内学生几乎每一天都有听课。

  天然辩证法论文(七):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能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消息技能、生物技能为代表的高新技能及其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与科学的关系不仅仅是用简单的“好”、“坏”能够的概括的,这早已为我们所知。所以,不仅仅要关注科学、技能的内在发展机制,并且要将科学、技能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关注焦点。本文着眼于人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人类生活,环境,资源等方应对科学技能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社会科学技能互动关系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能的应用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科学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显著地表此刻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科学技能经过促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促使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断合理化,使生产更为科学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在人类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能产生反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为科学技能的发展供给了外在的社会条件,决定着科学技能发展的进程。

  一、科学技能推动人类增高1.科学技能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科学技能能将人类从天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所需的一切,甚至能化解一切社会矛盾,建立一个快乐富裕的社会。科技的增高依靠于科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实践的推动促进作用。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第一次科技革命(16~17世纪)始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中间经过伽利略惯性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工作,直到牛顿1687年出版《天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为止。

  第二次技能革命以实用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技能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构成了一个以电气技能为主导技能,以电力技能、电信技能、热工技能、化工技能、石油技能、钢铁和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技能,以及公路、航空、海洋运输等技能为主导技能群的技能体系。

  第三次技能革命(20世纪初到此刻)以核能源、电子计算机、空间技能消息技能、新材料技能、生物技能、海洋技能及其产业为标志。

  2.科学技能的意义

  消息技能主要指消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能。消息技能将深刻地改变21世纪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带来学习的革命。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能将发挥21世纪带头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能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能、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材料技能是人类礼貌增高的重要阶梯和标志,它与能源技能、消息技能—起被公认为是现代礼貌的三大基石。

  新能源是在指除常规能源外正在开发的能源,如阳光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能源技能将取得突破能源问题围绕人类生存由来已久,不但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对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环境科学技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协同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经与方法的科学技能。

  二、科学技能对人类的进取影响1.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能所具有的改造社会的功能,首先表此刻推动经济发展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大规模应用科学技能,异常是将军事上的先进技能转为民用,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科学技能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如资金、劳动力、实物的贡献,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

  2、科学技能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

  科学技能与经济的结合,使生产成果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此刻商品竞争实质上成为科技含量上的竞争,科技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在许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在下降,高级的知识密集、深加工产品的价格则在上升。例如,集成电路与钢铁的价格就大相悬殊。科技投入商品生产的增加,使产品对资源和能源的依靠性减少。

  3、科学技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类知识的急剧增长,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经济现已面临着新的转折,向一种以全球化、消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知识经济正在来临。

  4、增强政治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科学技能不仅仅作用于经济、并且也深刻地影响政治,促进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扩大政治影响。科学技能的增高和发展,成为增强政治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科学技能的发展对人类扩大政治影响

  6、壮大军事实力

  现代科学技能已成为军事的支柱。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军事活动都要应用科学技能。绝大多数科学技能成果都是首先用军事,再转到民用,军事活动成为科学技能新成果最密集的场所。如制造喷气战斗机,建立坦克部队,增强火炮威力,建立自动防空体系,军事侦察,制造原子弹、氢弹,改善武器和装备等。显然,科学技能现已成为发展武器和装备的基础。

  7、推动社会全面增高

  现代科学技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增高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能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现代科学技能已全面发展,取得众多的知识成果、所提出的科学方法和建立的各种理论以及创造的许多新的技能手段,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研究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使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现代科学技能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构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增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能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发展,科技的负面影响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暴露得都更加明显和突出。主要表此刻战争破坏与威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短缺、人口危机等全球问题上。

  关于科学技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快乐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我,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能的很多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此刻: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安全。

  第二,克隆技能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

  当代生物工程技能的发展,导致许多新的伦理课题,而克隆羊的成功,以及人类基因计划组的新发展和运用,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克隆人的出现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调,克隆这种无性繁殖技能可能被用于罪恶目的,它带来的基因歧视将导致某一种人类的天然灭绝等等。

  第三,网络技能的发展,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

  消息网络技能的发展,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在统一的通信网络中,使消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供给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对个人保密权和自由权的侵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过互联网传递反动、迷信、黄色的消息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四,科学技能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

  要做到人与天然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人与天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其次,在改造天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天然规律。天然的运行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规律就必然要受到惩罚。

  第二,建立科学技能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要做到人与天然的协调发展,还必须建立科学技能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以消除科学技能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资料包含评估、选择和控制。

  第三,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所以,要处理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必须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护生态和环境。

  总而言之,人类与科学的关系,是要真正做到人类社会与科学技能的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任务或工程的过程中,要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要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把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措施综合起来。仅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才能使人类有一个完美的未来,才能让人类社会与科学之间有一种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天然辩证法论文(八):

  摘要:科学技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理论逐渐转化为技能,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社会当中,然而由此带来的,为人们所关注的负面效应也越发的突出。从天然辩证法的角度探视隐于现代科学技能中的技能价值及其带来的双重效应,阐述天然辩证法之于技能发展的启示。关键词:天然辩证法科学技能技能价值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能的发展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能,人类不断拓展自我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可是,技能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能的发展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然哲学能够看作是科学技能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能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能哲学的学科范畴里,现已进行了天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天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天然界发展和科学技能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天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天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能的增高密切有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天然辩证法中的技能观和技能方法论对于指导科学技能发展和调节科学技能与天然之间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技能观

  马克思主义技能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能的本质而构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天然观、科学观一齐,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2.1技能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把技能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是技能活动;二是技能成果,包含技能理论、技能工艺与技能产品(物质设备)。技能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天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上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天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气的体现,属于

  直接生产力。技能作为表现人对天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天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

  随着技能异常是现代技能的发展,对技能的中立性和价值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中立属性是指技能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正误、善恶之分;价值属性则恰恰相反,旨在说明任何技能都内涵必须的善恶、对错的价值取向。任何技能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能的内在价值与技能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能的内在价值是指技能本身固有的属性及其可能产生某种效应,这是由技能的天然属性决定的;技能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能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能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是辩证统一的。2.2技能价值及其取决

  技能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能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技能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能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能)与主体(人或社会)发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能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时候,则显示出正面的价值;反之,它就没有价值或是有负面的价值。技能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能的正面价值,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增高,正是因为技能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日的礼貌和增高。可是在今日繁荣昌盛的表象之下,技能的负面价值也越来越显现的暴露在公众的眼前。

  技能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如核技能之于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的是其正面价值。由此可见,技能的中立性是毋庸质疑的。通观以上那些大灾难,大都说明技能的中立属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能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不难看出,技能价值仅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技能没有用来制造和应用于社会增高,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能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则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技能的属性是二重的,分天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能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能作为实现天然界的物质、能量和消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天然属性,并且是天然过程。另一方面,记说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必须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在技能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能的两重性显现为技能价值的两重性,即技能的天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能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天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

  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技能的社会价值包含技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与技能的天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在礼貌的发展过程中,技能的社会价值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同样要适当研究其它价值因素。大多数灾难的出现与发生,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能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所以,这就涉及到技能价值的评论。技能价值评论

  技能价值的评论的方法很多,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能评价的不确定性。技能价值的评论应充分了解技能的天然价值,然后协调其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人们对其中某一方面影响的忽视。

  先看技能上的灾难: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象没有技能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即对技能的天然属性没有完全吃透,可能是对技能的充分信任或是设计者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能上的不成熟和缺陷;“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能失误,这是政治价值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能的天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增高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完全能够归结为对技能本身天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能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再来看一下工业上的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有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能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经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得出,灾难的发生不外乎两方面,一种是对技能本身天然属性的不理解,一种是对技能社会价值内部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我们明白技能的基本价值是指技能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能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技能本身,掌握其天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仅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技能上越发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必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能够被称作是技能人文价值的社会价值,是指技能在对天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外在价值。其中包含技能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等,还包含技能与人的解放、技能与人的异化,技能与人类的未来,等等。所以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研究技能价值有助于揭示技能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

  术与价值是指技能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必须的天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仅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当能够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当注意到技能伦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能价值是技能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技能尤其是高技能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能为代表的医疗技能、以克隆技能为代表的生物技能、以计算机网络技能为代表的消息网络技能,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礼貌。要及时研究技能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能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构成与发展。技能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技能发展中要注意技能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能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能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能与伦理道德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能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能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能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能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能再增高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能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能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天然、社会和技能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本事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能够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能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以往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天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天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无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所以对技能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能的负面效应,但在必须程度上,人类能够经过科学发觉 和技能创新,减少技能的负面效应。如人们能够经过发明清洁生产技能,促进人与天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此刻的技能,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能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能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天然,按照天然规律办事,人类完全能够和天然协调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天然辩证法论文总结

  综上所述,任何技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能价值仅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能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绝不可因为这些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能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能是人类礼貌社会增高的阶梯,技能增高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些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天然辩证法中的技能观和技能方法论,正确指导技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高文武,石国进.简论天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j].天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2]黄顺基,陈其荣,曾国屏.天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杜旻.现代科技中的天然辩证法透视[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4]黄顺基.科学技能哲学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5]陈昌曙.科学技能哲学之我见[j].科学技能与辩证法,1995,(03).

  天然辩证法论文(九):

  一、雾霾天气状况

  有关研究的统计数据证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的次数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雾霾中,北京污染尤甚。今年1月份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无论城区、郊区还是交通环境评价点,其代表的全部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到达340到446之间,属六级严重污染。不仅仅北京的空气质量被称为史上最脏,甚至于小半个中国都是处于这种状态的。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到达了严重污染,造成了北京口罩甚至一度脱销;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山东、湖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封闭,北京至武汉的动车被雾霾“拦停”等等一系列影响。对此,外媒称这是“最严重雾霾”,“雾情令人窒息”;坏消息还上了新闻联播头条,央视很罕见地就雾霾做了很长时间的报道。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十分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异常是近几年的冬季,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

  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构成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由于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构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

  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有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构成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异常是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污染水平。

  此外,大气污染涉及还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一是最远到达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很多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含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而除了以上这些比较主流的雾霾原因之外,近年来,又有一些对于雾霾成因的新观点被提了出来,其中就有“烹饪加重雾霾”这一理论。

  其实,烹饪对雾霾贡献率不小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2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曾发布其研究成果,他认为,北京冬季霾的构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样,烹饪源的影响比冬季更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王跃思认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有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认为,烹饪影响pm2.5“听似没有道理,其实是有道理的”,跟西方和日本不一样,中国人烹饪更多的是用“炒”,产生的油烟是要多一点。他解释说,在扩散条件好、居住稀疏松散的情景下,烹饪排放的油烟很容易扩散,对pm2.5不会有太多影响。但在扩散条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时候,适当提议绿色餐饮,对减轻雾霾天气还是有好处的。马军说:“在重污染日的时候,其实能够适当倡导绿色餐饮,提议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饭,可采取蒸煮、凉拌的方式,减少油烟排放。”网友纷纷质疑说:中国人几千年都是这样烹饪,以前天怎样是蓝色的而不是灰色的?马军回应说:“此刻北京市的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所以

  只能各方都做出奋力。”可是他强调说:“从长期看,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这些主要污染源需要加大治理,经过控制这些污染源将pm2.5降下来之后,就能够腾出较大的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治理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马军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在做好排污企业监管的同时,发出倡议呼吁市民绿色餐饮,市民的进取性会更高。王跃思同时提出治理对策,他认为,“烹饪源的控制只要加强监管就行”,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危害加重。出现雾霾天气时,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很多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所以对人体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其中直接有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雾霾中混有很多的这种有毒有害的小颗粒,人在呼吸的时候,这些颗粒就随着空气进入呼吸道和肺部,轻者会引进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重者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并且,在雾霾天气时,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极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在生理方面,更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觉,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2、对经济发展的危害:2013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买单的一年。根据淘宝网数据:在这一年里,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现已比2012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也多了131%。全年全国网友友花了8.7亿元在对抗雾霾的用品上,共下单450万次。2014年十一过后,根据京东商城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同比增长400%以上;淘宝数据显示,口罩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环比上涨70.5%,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涨103.5%。有评论说:一场雾霾拯救了一个产业。但仔细算来,雾霾经济学实际上并不“经济”。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销售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老百姓钱包里真金白银的加速流失,同时由于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测算,过去5年大气污染仅致公众健康损失一项就超过6000亿元。

  2.1、雾霾对交通运输影响

  因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常见,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因强浓雾的出现而实施封路和停班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还造成恶性交通事故。据有关统计的数据证明,由于大雾天气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相对于其他灾害性天气要高出2.5倍,人员受伤、死亡的比例更是占到了交通事故受伤、死亡总数的29.5%与16%。而在城市交通中,因大雾天气会使城市上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增加20%左右,同时交通事故也上升30%左右。

  2.2、雾霾对电力设施影响

  大雾也是导致电力供应而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线路输电过程中,吊瓶、瓷瓶等绝缘设备表面若附有很多雾滴则会大大降低绝缘的性能和安全系数,使高压输电线路出现跳闸或短路,即污闪灾害。据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出现的某次罕见的大雾现象,导致输变电设备的绝缘性能大幅度降低,造成京津唐电网中的51条输电线路共发生跳闸事故147次之多,使城市供电处于紧急状况,仅北京就有约200家大型工厂和工业单位因限电而停止生产2天,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2.3、雾霾对农业生产影响

  雾天对于农业生产同样有着危害,其主要表现:农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光照时间减少。在通常情景下,雾天会导致光热资源供应不足,其光照时间一般会缩短3~4小时,严重的可达6~8小时,使光合作用的效能显著下降,大大减少了光合产物。所以,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仅水稻而言,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是水稻增产高产的必备条件,但若在水稻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阴雨和雾天时,将直接影响水稻后期产量。

  四、雾霾的防治

  对雾霾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pm2.5等微粒,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也是很好的凝结核。而大气中的水分,具有吸收、粘结、固定这些类似的微粒的功能。所以,人工向空中输送“水分”,改善区域小气候,是净化大气、影响成云致雨的天气形势,是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人工主动干预生态天气系统,以大气运动为条件,水分为因子,从水循环的‘水分’开始调控;降落地表的宏观水分,增加地表面的湿度,固定粉尘;水汽蒸发的微观‘水分’,增加大气的密度,改变空中大气的物理状态;地理空间的宏观、微观‘水分’,加大天地之间的‘物理量’,构成天地之间降水的‘同位素’条件交互耦合反馈成云致雨的天气系统。人工水汽,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紊乱扩散混合,增加空间大气的密度,水分发生随机性的自组织的混沌的内外潜热的交换,复杂多变的温度、气压的变化,连续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混乱的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和势能、动能的改变,经过涨落,空气中水分在“露点”饱和、凝结、相变,沾附在凝结核上,产生云滴或冰晶,涌现出新的“消息”物质的云层结构,水分子从无形体的微观气态水混乱运行的形态,到宏观实体物质降水粒子的状态转化。

  以人工主动干预的科学技能手段,空中水分降尘,成云致雨、降水净化大气的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改善雾霾天气,到达治理的目的。

  对政府而言,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才是处理包含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能够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环保法律。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新型能源,增高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能源消耗产业结构的关系考察,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其中70%是工业部门消耗的,24.3亿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1.9亿吨。其中,冶金、建材、火力发电、石油炼化、化工、重型装备制造等六大行业消耗的能源又占工业总能耗的79%。所以工业废气排放是构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必须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从工业布局考察,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仅河北省的粗钢生产本事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并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逐步关停那些能效低,污染大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增高燃料使用效益,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废气排放。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另外对于汽车废气这一污染的主要原因,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能够明显改善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的的污染。其中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贵金属(pt、pd、rh)搭载在al2o3或蜂窝陶瓷上,添加适当的助剂,如la、ce、ba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hc、co和no三种污染物的催化剂称为三效催化剂。其中pt、pd对co、hc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rh具有对no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n0还原为n2而抑制nh3的生成。目前有91%的rh用于三效催化剂的制备,rh资源相当匮乏,所以无rh催化剂是现今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口引。要使三效催化剂同时有效地脱除hc、co和no,必须把空燃比a/f控制在氧化还原计量比14.6附近,此时三种污染物的脱除率可达9o%以上。当空燃比较低时,co、hc净化不完全,空燃比较高,导致nox的转化率下降。尾气的处理同样治标不治本,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烹饪加重雾霾”的说法,也有专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今年的apec立刻将在北京雁栖湖举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说,将采用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等八项措施。他说: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期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可是对此网友们并不买账,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更有网友调侃,“提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做饭要以身份证第二位采取单双号限制。”还有网友认为,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再度遭遇雾霾侵袭,机动车在此次天时地利的“实验”中“刚刚洗脱嫌疑”,此观点是将烹饪当作“替罪羊”而已。

  五、总结

  治理雾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探寻人类社会与天然地和谐相处之道,运用科学的天然辨证法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人与天然地矛盾。本文经过对雾霾天气的状况、成因、危害及防治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对当前如何建设好绿色、环保和美丽的中国、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供给合理的提议。治理雾霾,根治大气污染,让城市充满清新的空气,才能让百姓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建设生态礼貌,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刻不容缓。虽然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虽然我们应对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但有政府有效应对,企业进取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担当,人类的未来必将是光明完美的。

  天然辩证法论文(十):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能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消息技能、生物技能为代表的高新技能及其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与科学的关系不仅仅是用简单的“好”、“坏”能够的概括的,这早已为我们所知。所以,不仅仅要关注科学、技能的内在发展机制,并且要将科学、技能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关注焦点。本文着眼于人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人类生活,环境,资源等方应对科学技能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社会科学技能互动关系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能的应用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科学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显著地表此刻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科学技能经过促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促使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断合理化,使生产更为科学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在人类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能产生反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为科学技能的发展供给了外在的社会条件,决定着科学技能发展的进程。

  一、科学技能推动人类增高1.科学技能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科学技能能将人类从天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所需的一切,甚至能化解一切社会矛盾,建立一个快乐富裕的社会。科技的增高依靠于科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实践的推动促进作用。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第一次科技革命(16~17世纪)始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中间经过伽利略惯性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工作,直到牛顿1687年出版《天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为止。

  第二次技能革命以实用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技能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构成了一个以电气技能为主导技能,以电力技能、电信技能、热工技能、化工技能、石油技能、钢铁和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技能,以及公路、航空、海洋运输等技能为主导技能群的技能体系。

  第三次技能革命(20世纪初到此刻)以核能源、电子计算机、空间技能消息技能、新材料技能、生物技能、海洋技能及其产业为标志。

  2.科学技能的意义

  消息技能主要指消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能。消息技能将深刻地改变21世纪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带来学习的革命。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能将发挥21世纪带头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能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能、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材料技能是人类礼貌增高的重要阶梯和标志,它与能源技能、消息技能—起被公认为是现代礼貌的三大基石。

  新能源是在指除常规能源外正在开发的能源,如阳光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能源技能将取得突破能源问题围绕人类生存由来已久,不但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对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环境科学技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协同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经与方法的科学技能。

  二、科学技能对人类的进取影响1.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能所具有的改造社会的功能,首先表此刻推动经济发展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大规模应用科学技能,异常是将军事上的先进技能转为民用,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科学技能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如资金、劳动力、实物的贡献,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

  2、科学技能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

  科学技能与经济的结合,使生产成果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此刻商品竞争实质上成为科技含量上的竞争,科技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在许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在下降,高级的知识密集、深加工产品的价格则在上升。例如,集成电路与钢铁的价格就大相悬殊。科技投入商品生产的增加,使产品对资源和能源的依靠性减少。

  3、科学技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类知识的急剧增长,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经济现已面临着新的转折,向一种以全球化、消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知识经济正在来临。

  4、增强政治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科学技能不仅仅作用于经济、并且也深刻地影响政治,促进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扩大政治影响。科学技能的增高和发展,成为增强政治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科学技能的发展对人类扩大政治影响

  6、壮大军事实力

  现代科学技能已成为军事的支柱。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军事活动都要应用科学技能。绝大多数科学技能成果都是首先用军事,再转到民用,军事活动成为科学技能新成果最密集的场所。如制造喷气战斗机,建立坦克部队,增强火炮威力,建立自动防空体系,军事侦察,制造原子弹、氢弹,改善武器和装备等。显然,科学技能现已成为发展武器和装备的基础。

  7、推动社会全面增高

  现代科学技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增高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能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现代科学技能已全面发展,取得众多的知识成果、所提出的科学方法和建立的各种理论以及创造的许多新的技能手段,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研究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使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现代科学技能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构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增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能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发展,科技的负面影响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暴露得都更加明显和突出。主要表此刻战争破坏与威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短缺、人口危机等全球问题上。

  关于科学技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快乐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我,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能的很多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此刻: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安全。

  第二,克隆技能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

  当代生物工程技能的发展,导致许多新的伦理课题,而克隆羊的成功,以及人类基因计划组的新发展和运用,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克隆人的出现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调,克隆这种无性繁殖技能可能被用于罪恶目的,它带来的基因歧视将导致某一种人类的天然灭绝等等。

  第三,网络技能的发展,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

  消息网络技能的发展,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在统一的通信网络中,使消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供给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对个人保密权和自由权的侵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过互联网传递反动、迷信、黄色的消息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四,科学技能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

  要做到人与天然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人与天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其次,在改造天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天然规律。天然的运行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规律就必然要受到惩罚。

  第二,建立科学技能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要做到人与天然的协调发展,还必须建立科学技能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以消除科学技能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资料包含评估、选择和控制。

  第三,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所以,要处理科学技能的负面影响,必须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护生态和环境。

  总而言之,人类与科学的关系,是要真正做到人类社会与科学技能的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任务或工程的过程中,要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出发,要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把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措施综合起来。仅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才能使人类有一个完美的未来,才能让人类社会与科学之间有一种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Copyright © 2014-2024 www.deip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得培资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5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