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一):
欧阳修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之后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名人故事(二):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十分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
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样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趣味的故事,你必须会明白。
古代名人故事(三):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可是,杨禄禅的执着精神最终感动了陈长兴,最终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故事(四):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应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最终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名人故事(五):
车胤囊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觉 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古代名人故事(六):
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古代名人故事(七):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先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所以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古代名人故事(八):
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异常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古代名人故事(九):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我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古代名人故事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可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最终见到了真的老虎,经过很多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古代名人故事(十):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故事(十一):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十二):
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觉 了,认为这小孩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名人故事(十三):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终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请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古代名人故事(十四):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最终,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理解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我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古代名人故事(十五):
孟母择邻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我的小孩住在那里不适宜!"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趣味,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不行,小孩住在那里也不适宜。"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适宜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那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那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那里住了下来。
之后,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古代名人故事(十六):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小孩,每一天都带着自我最心爱的一只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的练字,却被教师卫夫人称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下了金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十七):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奋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故事(十八):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所以有些骄傲。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觉 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故事(十九):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觉 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一):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齐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之后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一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先,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我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最终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简便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二):
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我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往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我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三):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x,比西方的麻醉x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四):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摘,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之后最终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五):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遇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我的.尊严,最终证明了自我的清白,并且经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六):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我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并且还异常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七):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终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八):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二十九):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天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觉 自我手下的窗户竟是教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十分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
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阳光。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二):
申不害徇私谋官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我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一样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三):
漫漫黄沙掩盖不了你绝世的风华,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愿放弃安稳后宫的生活,深入这外看来与世隔绝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义与凛然。我们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里面又能看到什么呢
昭君,一位生长在汉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奥秘。年幼便貌美如花,后被召入宫中,小小年纪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能够凭借自我不凡的容颜与过人的才智在后宫中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能够稳坐后宫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洁淡泊不肯贿赂画匠致使画匠弄虚作假让她始终未被皇帝发觉 ,偶然之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边疆匈奴提出与大汉和亲的请求,皇帝不舍得自我的宝贝女儿进入这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所以打算在后宫女子中选一名才智双全的女子作为和亲的对象,然而后宫女子无一愿进入这传言中黄土漫天落后贫瘠的疆漠,这时,王昭君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这片落后的疆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远嫁给匈奴地区带去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促进了当时匈奴地区的社会发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于昭君的毅然决然才得以开创了大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友好往来,试想如果没有当初昭君的远嫁塞外,怎会有这数百年来汉匈交往繁荣她无愧于这奇女子的称号,无愧于“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四):
限于篇幅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的苦难的流放,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闪耀艺术的魅力,也就更为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绍圣元年(1094),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追思往事,东坡老人难免感伤:“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去年还在陪侍玉辇,何等荣耀,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铁马踏响在冰河之上,而今年的春节,却在江海之上漂泊,是禅房寄身的一个山僧。虽然也有膏火可举,却只见层层的松木、松木的层层。如同纪昀所评:“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更是一气做了《新年五首》,先试举其一:“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阴晴来占卜新年的是否丰收。杜甫也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所以,东坡的“春愁连上元”,也就有了超脱个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种民俗,《苏轼诗集》在此诗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诗:挑菜年年俗。”如果说组诗“其一”重在个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则显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气,矛头指向占据朝廷巢枝的当道群小:“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其三”则表达自我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消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所以,东坡在“其五”中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正当东坡欲终老惠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迁居》)“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的时候,绍圣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岁的东坡再贬海南。只因为东坡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的诗句,让执政者不快,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于是,根据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州。可是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绍圣五年,东坡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第一个春节,上元灯节的时候,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于东坡老人的敬意,邀请了陪同乃父过海的苏过共度佳节——与苏轼一生有缘的三位女性此时都已去世,最终一位陪伴苏轼的王朝云也在惠州去世,此次渡海,仅有儿子苏过陪伴。此刻,苏过也被邀过上元,仅有东坡老人独自度过这个贬谪海外的第一个春节。他静静地凝视着一轮孤月,月光照射进来,他惊讶地发觉 竟然有一只蜥蜴盘在窗上:“静看月窗盘蜥蜴”,这在岭北的中原地区是很少见到的现象,这使苏轼更为清醒地感觉着身在异乡、并且是万里之遥的海外。东坡老人独坐凝视着盘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么呢,他也许在盼望着惦记着儿子苏过,“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同上),寂寞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也许还想了许多,回忆着他的坎坷的一生:“搔首凄凉十年事”呀!
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海南度过了第二个春节,他在人日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从诗题上就能够看出,在这垂暮之年的春节里,东坡老人心中想念的、惦记着的还是国家之事。北宋时期,黄河决口的问题始终困扰朝廷,神宗时期一些朝臣不顾黄河“东行河道已填淤,不可复”的事实和“水之就下者性也”的规律,必须要“回河东流”,“其役遂兴”,苏轼当时任侍读,提出:“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的批评,遭到“当轴者恨之”。此事与现代的一些违背天然规律的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苏轼此诗说:“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何源米,屈指新蒭作上元。”(其一)说自我耄耋之年,仍然独栖海村,仅有在梦中才能与在大陆的作诗孙苏符相会。在天涯海角度过了多少个人日,现已记忆不清,如果要回到大陆,会高兴地经过鬼门关。(《山水志》:“广西容、牢二州有鬼门关。谚云: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回。言多炎瘴也。”)我当年如同贾让的三策现已应验,证明是正确的,可是,我就如同当年孙权手下因耿直而死在交州的虞翻(《三国志》: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积怒,放之交州
,在南十余年,卒。)那样不被赦免。海南米贵,我只能典卖衣物来买惠州何源海运来的稻米,屈指计算一下,新滤好的酒大概能够用到上元灯节吧!
五个月后,苏轼最终回到大陆。(贬谪海南是苏轼第一次远离生他长他的大陆,元祐时期,朝廷以往想派他出使高丽国,未能成行)他的心境是愉悦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
宋徽宗建中建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度过了他平生最终的一个春节,当时他正在北归的路上。此时,东坡老人名满天下,不仅仅是诗名的传播,他的胸襟气度、做人风范,以及六十多岁的老人贬谪海南蛮荒瘴痍之地居然能够生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东坡返归北上的沿路,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观:“拓得龙光竹两杆,持归岭北万人看。”(《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也不无自豪地说:“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老人在其人生最终一个春节的这两句富于哲理禅思的诗句,似乎能够作为令后人永久玩味的遗言吧!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五):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议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手能够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我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欢乐地歌唱着快乐之歌。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快乐还是选择独霸利益。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六):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那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教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此刻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向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齐,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我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教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七):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日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明白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之后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最终回到自我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八):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刻画了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善妒多疑的曹操,兄弟情深的刘关张,七步成诗的曹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义薄云天的赵云。
赵云,我敬重你的“义”。你三十二年忠心护主,矢志不渝。长坂坡上,为了护住刘备的血脉,为了蜀国的将来,你不顾生命危险,把阿斗放入战袍中,单人单骑打入曹操百万军中,与曹军展开奋战,誓死突出重围,保住幼主,这一幕震刹了多少人!
赵云,我佩服你的“勇”。你武力超群,骁勇善战,一杆银枪,使得风驰电掣,出神入化。一把削铁如泥的青红宝剑,耍得神出鬼没,让人眼花缭乱,失街亭时,虽然你已近七十,但你身先士卒,独自断后,令司马懿被吓呆,慌忙下令退兵,才不至于使得蜀军损失惨重。
赵云,我赞叹你的“智”。虽然吕布也有一身高强的本领,但他有勇无谋,终被烟尘所掩埋,而你在桂阳、汉中、夷陵、箕谷等战役中,都充分体现你的谋略过人,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愧为“全胜将军”。
赵云将军,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古代名人故事(三十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爱国志士永垂青史,受人景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爱国志士永垂青史,受人景仰。下头就带来几则著名的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
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不出来。母亲告诉他说:“意思是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快。你此刻读书这么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惜啊?”陶侃听了之后,便下决心好好儿读书。从此,陶侃终日苦读,学业渐渐好了起来,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得好:“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它。”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再多的金子也买不到时间,这是至理之言。
古今中外,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是不乏其例的。宋代欧阳修4岁时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他学习勤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之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读书时,晚上到读书管区读书,10点钟以后,她就回到自我房间,点上煤油灯继续攻读。之后,发觉 了放射性元素——镭,这和她抓紧学习十分不开的。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大学时,由于开革命活动而被开除的,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之后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得了第一名。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一):
听过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吗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经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小孩,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小孩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小孩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二):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一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之后,最终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我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之后,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终被他抄录到手。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我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三):
19岁那年,范仲淹离开家乡,前往河南的一家书院求学。由于经济拮据,他每一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几根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异常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后,回家告诉了自我的父亲。留守官听了十分感动,就叫儿子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送些给范仲淹。范仲淹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自我送与范仲淹的食物。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变质了。他十分生气,跑到学堂里质问范仲淹:“你怎样能够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
范仲淹等他冷静下来后,歉意地说:“感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现已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食物,就是因为我十分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害怕让拒绝伤害到你啊。”
原先,范仲淹“不领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啊,留守官的儿子惭愧极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遇到确实无法拒绝的情形时,不妨像范仲淹一样,笑着接纳,但背地里仍然坚持着自我的立场,坚持着自我的初衷。这样,你才能既不伤害了友谊,也不会改变了自我。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四):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立刻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
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多狂啊。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我写的是“千叶”、“万竿”,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五):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摘。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摘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立刻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摘的差官,让他把文摘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此刻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摘现已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终总算追上差官,把文摘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必须要把文摘追回呢?原先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摘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摘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摘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摘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奋力到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六):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之后,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走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可是,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立刻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七):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悲痛,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之后,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我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八):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子女教育十分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所以,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教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并且,一再告诫子女必须要尊重教师。
一次,太子的教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样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唐太宗明白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教师。
之后,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教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教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教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教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代名人故事(四十九):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可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可是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我没有书的情景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并且也仅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可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教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处理自我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齐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仅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仅有求得知识,才是最高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教师学习,并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小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一):
明朝的著名大臣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楷体大字,还善于对对子。有一天,李东阳的教师出了一个上联:“砚向石边见口。”这是拆字联,将“砚”字拆为“石”和“见”。李东阳应声对道:“笙从竹下生声。”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对得很是工整。还有一次,父亲李淳给李东阳出联:“虎豹关中,不是关中虎豹。”李东阳略加思索,对道:“麒麟阁上,皆非阁上麒麟。”小东阳因为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举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皇帝召见他时,因为李东阳太矮小,只能由太监扶着他迈过皇宫的门槛。
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东阳应声对道:“天子门高。”皇帝大喜,又让他写“麟”“凤”“龟”“龙”等十余个大字。当小东阳写到“龙”(繁体字为“能”,笔画很多)字时,手腕乏力,最终一勾便用自我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皇帝看了很高兴,将他抱到膝上坐着,把上林苑的珍果赏赐给他吃。
当时李东阳之父已站起身来,在台阶下等候命令。皇帝又出了一个上联打趣道:“子坐父立,礼乎?”意思是说:“儿子坐着,而父亲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李东阳不假思索地应答:“嫂溺叔援,权也。”意思是:“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这是权宜之计。”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微笑着说:“真不愧是神童!这小孩将来必须能当宰相。”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二):
古时候,师道尊严很厉害,学生只能毕恭毕敬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当面提出任何异议。然而,有个名叫脱脱的蒙古族人,却破了这个规矩。脱脱是元朝末年人,在朝廷里当过宰相,还主编过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
脱脱小时候,父亲为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教师。这位教师名叫吴直方,对学生请求十分严格,每一天都要下挺大的功夫教脱脱读圣贤的书。可是,那时候教师教书,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解书中的资料。天长日久,脱脱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壮着胆子对教师说:“教师,请恕我直言。这样成天摇头晃脑地死读书,太没意思了。”
吴直方一听,顿时怔住了。因为他教书多年,还没碰到一个敢提意见的学生呢!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他板着面孔,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厉声说道:“放肆!读圣贤的书,岂能胡思乱想,胡说八道!”
“教师息怒。学生并非不爱读圣贤的书。”脱脱很有礼貌地解释道,“读圣贤的书,是为了将来照圣贤教导的那样去做。如果您能给学生讲一些圣贤的故事,岂不更有利于身体力行吗?”
吴直方想了一会儿,觉得脱脱说的满有道理,就不再生气了。从此,他改变了教学方法,经常结合书本,给脱脱讲一些古人爱国爱民、勤学苦练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脱脱的脑海里,激励他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三):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可是瘾。之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一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样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明白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明白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汉室开创一番事业。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四):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shou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或曰"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五):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觉 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我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先,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六):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能够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治理国家要有必须法度,各级官吏有不一样的职责,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奋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必须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仅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七):
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家中任教,赚取路费。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选一名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齐宿一房,其意是赠送与刘理顺为妻。
刘理顺日间教员外的儿子读书,夜间自修,经过三年苦读,学业大进,适逢考期,于是辞别员外,赴京。
临行时,刘理顺请员外替侍女选配一位好丈夫,员外甚为不解,以为刘理顺有意欲抛弃她,于是无奈地说:『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将来她可作为妾侍。』刘理顺着说:『东翁!您以为我是无情无义之小人吗?虽然同宿三年,却未曾有任何儿女私情。』员外闻言其感诧异,特地请家中老妇向侍女查问,果然仍是处女。员外对刘理顺三年来见色不乱的高尚人格钦佩万分,实是古今罕见的正人君子,征得刘理顺同意,收为义子,厚赠金银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放榜之日,刘理顺高中状元,才德兼备,成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受人敬重,名誉显贵。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八):
选贤任能必须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可是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景。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简便!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之后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古代名人故事(五十九):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此刻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当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我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明白应当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能够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我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当勉励自我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十分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觉 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能够在上头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经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奋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礼貌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遇,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我,用技能武装自我,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一):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我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我的“仁政”思想。可怎样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趣味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明白孟子要来说服自我,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之后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供给,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之后说:“那您最想要的,必须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可是,以您此刻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我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二):
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他青年时期的诗,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资料,之后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曹植,字子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日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着名文学家王粲、徐擀,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所以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理解,对曹植很是失望。可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最终被立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一次,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不然,将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三):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景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仅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四):
可悉降猛虎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坚毅,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悉十七岁之后,经常陪北魏皇帝一齐去森林里打猎。这天,一行人又来到森林,皇帝的侍卫个个本领高强,没过多久,他们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鸡等猎物。大家一路高声谈笑,踏上了回宫的'路。
这时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扑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马也因为受了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就在这时,可悉大声喊道:“你们保护皇上,我来收拾这个畜生!”
可悉说完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扫到可悉,可悉机敏地压低身子,躲开了这一次攻击。老虎立刻转身猛扑向可悉,可悉敏捷地侧身一翻,又躲过了老虎的攻击。老虎见一向抓不到可悉,变得十分焦躁,可悉则一向坚持冷静,随机应变。人、虎就这样来回周旋着。不一会儿,可悉找准机遇,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终,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可悉赢得了胜利,并把这只老虎献给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奖可悉说:“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谦虚地说:“保护皇上是我应当做的。”北魏皇帝之后说:“期望你以后能把过人的勇气用来造福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可悉听从了皇上的意见,把自我的功夫传授给更多的人,最终用在了带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战胜了猛虎,还进取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体现了他无畏无私的精神。我们也应当学习可悉,奋力学习,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五):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异常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之后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向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齐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六):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能够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七):
8岁的她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都落到最终。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十分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母亲安慰她:跑到最终没有关系,可是必须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是:只追你前一名同学。
小女孩点了点头。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每次只追前一名,到了学期末,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了中游水平,并且慢慢喜欢上了体育课。
9岁时,她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中。
2001年,这个只追前一名的女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
她的名称叫朱成。其后,朱成在哈佛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只追前一名”,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引领她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那样难懂,它简单易行,很容易激起自信心和斗志,目标虽小可是具体。在实现这个目标时,会心无杂念,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当你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就会逐步走向大的成功,也许就会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八):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可是瘾。之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一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样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明白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明白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汉室开创一番事业。
古代名人故事(六十九):
唐太宗梦得薛仁贵
《薛仁贵征东》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做了一个不好的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关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地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我。为了答谢恩人,唐太宗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无踪影。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之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无踪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日后,果然从山西的.龙门县招举了一个名为薛仁贵为征东主帅,平定高丽国盖苏文反唐。印证了唐太宗的梦。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十分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先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可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境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回到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一):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明白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可是研究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明白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我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现已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之后,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坚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二):
覆水之舟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终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齐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称。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活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能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能够抵御,没有任何矛能够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三):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能够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所以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景。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仅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细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样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十分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由杨绛所著的《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终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现已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五):
牛顿发觉 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必须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也不开窍。
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
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怎样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牛顿一辈子打光棍
英国天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1642—1727)从小就迷上了书,迷上了宇宙,没有时间去修边幅。往往是领带不结,袜带未系,马裤也不扣钮扣。
他的这些不修边幅行为,竟然使他在情场失意,终生未娶。
牛顿年轻的时候也谈过恋爱。有一次,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热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识的姑娘求婚。能得到这样一位青年学者的钟情,姑娘天然感到幸运。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望着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涩地低下了头,两朵红云飞上了脸颊。然而,正在这热恋的时刻,牛顿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满脑子尽是些符号、公式,完全忘记了身边的情人。他的手抓着情人的一个手指,误为捅烟斗的捅条,硬往他的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从数学王国里跳出,明自自我犯了一个大错误,赶紧向她道歉说:“亲爱的,饶恕我吧!我明白,这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的。”牛顿的一生真应着了他的话,他一辈子是“光棍”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六):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坚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先,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七):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所以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讲诚信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午时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并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样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立刻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我去。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现已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奋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必须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我十分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我认识所有的字,并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走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我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头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十分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终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现已‘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样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十分惭愧,他绞尽脑汁,最终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终最终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古代名人故事(七十九):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可是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可是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我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最终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可是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古代名人故事(八十):
让世人钦佩的是甘地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小孩,让小孩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甘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仅治国有略,并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甘地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甘地十分注重培养小孩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小孩在思想上也应当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样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样做,那你应当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我的事,我从不干预。”
甘地还竭力反对小孩依靠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我的本事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小孩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请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